瑜伽五十五卷十三页云:复次如是五蕴,几谛所摄?又此诸谛,几蕴所摄?当知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诸蕴、互不相摄。由灭谛性、是彼寂静所显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五乘之一。谓五戒之教。乘此以生于人趣也。...指佛之五种菩提。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故称五菩提。即:(一)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多罗...本性常、不断常、相续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相续常是说...指石臼,尤指使用水力之石臼。唐代,贵族及寺院于其庄园或寺领地设置碾硙,用以脱谷、制粉,成为重要之财源。以此设...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所...凡四卷。唐代道宣(596~667)撰于龙朔元年(661)。又作集合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古今佛道论、古今佛道论衡、佛道论...最胜者,谓佛菩萨无住涅槃摄所有灭,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乐事故。...(术语)受戒后,顺于戒体能受持戒相也。又保护离饮酒戒,诸余之律仪也。大乘义章十曰:始心纳法名之为受,顺法防护...即身寂静与心寂静。寂静者,谓离烦恼,绝苦患,亦即涅槃之理。(一)舍家弃欲,息众缘务,避喧闹之世而闲居静处,不作...一切众生之种性分为十种。即:(一)凡夫性,指尚未求佛道之单纯凡夫,乃起种种异见,受五趣别异之性,故新译作异生。...(名数)一肉眼,见一切之色故。二天眼,见一切众生之心故。三慧眼,见一切众生之诸根境界故。四法眼,见一切法之实...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印光大师校印本)...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
佛教里面说忏悔的方法,有说两种,事忏和理忏;也有说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 作法忏就是僧团每半个月做一...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 又要搬家了,算起来,这已经是我此生中的第十八次搬迁...这四句话,揭示的人生哲理精辟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每每咀嚼都会有心得和收获。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思。若问云何是轮过来回过去的呢...
大家来东林寺,大部分是有向道之心的,不是求五欲享受,而是来求佛法的。 传印长老作的《四季道情》中,讲到冬季时...话说商纣刚继王位的时候,并无荒淫之象,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明主。可是有一天,在朝堂上议事完后,他忽然拿出一双别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
你拜头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能离开了。你经过一个七,绝对能离开,以七天为限。 当你没拜...
五蕴与四谛相摄
【法相辞典】
【五蕴与四谛相摄】 p0283
上篇:五事系不系分别 | 下篇:五遍行心所作业 |
指以观世音菩萨为崇奉对象之宗教信仰。据法华经普门品之记述,当众生遭遇困难之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
人乘
五菩提
三种常
碾硙
因明正理门论
集古今佛道论衡
最胜
防护律仪
二种寂静
十种性
十眼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教的忏悔方法有哪些

再搬最后一次家
四句话揭示人生精辟而深刻的哲理

三大轮回之根

四依法之「依法不依人」
一双筷子,断送了江山

一代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