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经论三卷一页云:尔时世尊告妙生菩萨:妙生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如彼卷一页至六卷十六页广释。又云:复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别故。因者:即是清净法界。是能生长圣法因故。果谓圣智。缘彼生故;依止彼故。此圣智果差别,有四随起建立。谓缘法界,任持一切随闻法故。于诸有情,证得自他平等性故。开示正法胜方便故。利他因故。复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体故,因故,果故。佛自体者:清净真如为体相故,及缘此境无分别智为体相故。因、谓无量常无间断于诸有情平等性智。果、谓饶益一切有情二殊胜智。观察可化不可化故。随其所宜,成所作故。复次建立如是五法;谓于佛地果位差别,即智断果,为佛地体。断果,即是清净法界。于中一切障永断故。智有四种。大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复次如是所说法门,建立五法,总摄佛地一切佛法。总摄无为诸功德故。闻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摄诸功德故。于诸有情,常现起佛利益安乐平等事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边无量福智庄严所随逐故。能成一切利乐有情变化事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又称七净。鸠摩罗什谓七净华为:(一)戒净,为始终净。即身口所作,无有微恶;意不起垢亦不取相,...(术语)多余之食物也。行事钞中一曰:僧祇云:若将僧家长食还房得偷兰。...【欲行色】 p0984 瑜伽六十五卷七页云:若不定地色爱诸业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又作十大三昧、十三昧。十,乃表示数之圆极;大三昧,表示行愿满称法界之定。即说普贤之深定妙用无尽。据新华严经卷...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无寻无伺地】 p1070 如有寻有伺等三地中说。 二解 品类足论六卷十七页云:无寻无伺地云何?谓一切极光净、一切遍...(1198~1262)宋代临济宗僧。四川蓬州(蓬安)人,俗姓罗。号西岩。从玉掌山安国寺僧祖灯出家,十九岁剃发,于成都...(杂语)又作斋文。为斋供冥众吊祭亡者而诵读之文也。...(名数)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ānta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南岳解悉为汉语...【住时有五种业】 p0663 瑜伽二十四卷二十页云:云何名为住时五业?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亦名:灭诤法制意 子题:拘睒弥国起诤之由、佛法灭尽 戒本疏·七灭诤法:“凡心受道,我倒未倾,至于同住,多生见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此则与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有人...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务中,应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与障碍,有来自生活与工作,也有来自家庭、身体健康...
佛制亡僧焚化,原本是为了令其离开分段生死的虚假形体,从而证得真常法身。所以自佛陀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怎奈...一则佛典故事教导,瞋怒詈骂只会造成对立、冲突,应该用智慧、用爱对待众生;遭遇、见证人间苦难,更要增长智能。 ...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我还在当小沙弥的时候,看到年纪上了五十、六十岁的人,心里总会想:「这些老人家好可怜,他们再...明末有位老僧,在峨嵋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闭目打坐。有一个小和尚跟着他,不时下山...前几天写了日记《随顺世缘断烦恼》,讲了当我们有了高素质,有了觉悟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去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并且不...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信心的法义又有哪些呢?蕅益大师的六信、...
五法摄大觉地
【法相辞典】
【五法摄大觉地】 p0281
上篇:五法性摄三身 | 下篇:五圣智三摩地 |
含注戒本·戒经序:“佛言新受戒者未得闻戒,不知何学,听集一处,和合说之。”(含注戒本卷上·三·五) 戒本疏·...
七净华
长食
欲行色
十定
四种阿含经
无寻无伺地
了慧
祭文
四悉檀
住时有五种业
七灭诤法制意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为什么只靠佛号,就能把弥陀功德转到我的功德

度过人生种种难关,要做到这四点

印光大师:临终舟楫(白话文)
天人瞋骂夜叉

时空与生命的超越
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随顺世缘除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