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六卷二十一页云: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计物轻重之用具。又称权衡。大庄严论经卷十二(大四·三二二下):“尔时(尸毗)大王,不惜身命,即登秤上。”长阿...(杂语)Subhāśita,译曰妙语。大众诵经终之言词也。寄归传四曰:经了之时,大众皆云苏婆师多,苏即是妙,婆师多...梵语 bhagavat。(一)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誐嚩帝、婆誐嚩底、薄伽跋帝。意译作...(名数)一得分别自在,住于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之行得无功用法,于一切法远离一切分别之想而得自在也。二得...梵语 paca jānā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派。该派主张虚空为万物之真因。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口力论师为二十种外道中之第十九,由于主张...【独觉种姓】 p1383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七页云:云何独觉种姓?谓由三相,应正了知。一者、本性独觉,先未证得彼菩提...(术语)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也。菩提心论明三种之菩提心。而密教之菩提心谓之三摩地菩...【养因】 p1340 瑜伽三卷一页云:云何彼所长养?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仪式)为死者修功德也。...【别解脱律仪有下中上品】 p0690 俱舍论十四卷十五页云:此近事等一切律仪,由何得成下中上品?颂曰:下中上随...(印光大师校印本)...(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要求对方怎么样,而应该退一步想一想自己为对方...人生路漫长而短暂,只有懂得人生活着的意义才可留驻生活所赋予你的瞬间永恒. 01.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大安法师答: 《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
有人就问,我们都是业力凡夫,具足见惑思惑了,常常起现行,那么怎么能说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得到不退转呢?意思就是说...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破烦恼障: 戒如金刚,持戒可以破坏烦恼,而不被烦恼所破,如坚持不杀生戒,任何烦恼都不会破不杀生戒,持不杀生戒...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心,对自己的心作开示。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种种分别念的波涛扰乱着,如希求名声、利益和安乐等等,...
二十随烦恼皆通俱生分别
【法相辞典】
【二十随烦恼皆通俱生分别】 p0047
上篇:二种五种杂染并五种因相 | 下篇:二十随烦恼俱不俱起分别 |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
秤
苏婆师多
婆伽婆
四种自在
五智
口力论师
独觉种姓
三摩地法
养因
追修
别解脱律仪有下中上品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把心安住在向往美好
值得珍藏一辈子的话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五种因缘加持往生者不退转

五德品格缺失,身体就会产生疾病
持戒破除四种「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