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六卷十二页云:复次当知于所知事,有七种如实通达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无颠倒智,四、是处非有知非有智,五、是处所余知不空智,六、苦不净智,七、速灭坏智。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梵语 pranidhā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据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地名)Kuśinagara,又曰俱尸那,拘夷那竭,究施,拘尸那竭,拘尸那揭罗。城名。译言角城,茅城等。是世尊入灭之...位于浙江西天目山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清代康熙四年(1665),浙直宰官请玉琳国师至西天目山重修高峰之道...密教五部各别之灌顶。谓金刚界行灌顶仪式时,结诵佛部等五部各别之印言,以其部之瓶水灌于弟子之顶上。即依金刚顶瑜...(杂语)就寝也。日用轨范曰:候首座开枕后,困重者就寝。...(名数)第七识末那识有七识,转识,妄相识,相续识,无明识,解识,行识,无畏识,现识,智障识之十名。...即唯佛与佛能互知之智。与“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语同义。其义有二:(一)谓佛之悟境唯佛知之,因位菩萨等不可得知。...(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亦名:劝足食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劝足食戒三十六。制有三意:初、不听劝意。然出家之士,理应...【二种因果】 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术语)于心中分别思惟之思业而现行为言语之谓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我们皈三宝,坚定信仰,尽形寿修学佛法,一定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但何谓命运,是谁主宰人的命运,又应该如何去改善...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前三句话...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什么叫做圆通?圆通它是一种解脱境界,圆就是圆融,通就是通达。为什么...晏子德才兼备,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君王,身居高位,俸禄丰厚,自己却朴素节俭,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亲族,对百姓体恤...今天我们介绍给大家,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是特别的奇和险。甚至大家有可能会接受不了,或者理解错误。那我先在这里给...现在,人们四处求功德,似乎总是会于往返的路程间在巴蓬寺短暂逗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连和他们见面说话的机会...【原文】 有自称西域沙门,作焰口①施食法师者,其洒净②也不用水,燃沸汤于瓶,以手擎而洒之,着人面不热。人异之...人未有不为自身及与子孙谋者,而谋之之道,固宜参详。若为众为公,则其福泽绵长。为己为私,便如春露秋霜。倘或加以...
七种如实通达智行
【法相辞典】
【七种如实通达智行】 p0065
上篇:七众别解脱律仪 | 下篇:七种修习现观次第 |
【二种界差别性】 p0035 瑜伽九十六卷十页云:复次于诸界中,略有二种界差别性。云何为二?一者、他类差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