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八倒者,凡天二乘,迷执之八种转倒也。常乐我净,为凡夫之四倒;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为小乘之四倒。...(经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之异名。以是为含光师之记也。...【贯穿到边际空性】 p1028 瑜伽八十卷五页云:云何贯穿到边际空性?谓由一种相。卽彼法无我智,如实显现故。此中如...道释画题。图中绘丰干、寒山、拾得与一虎,四者俱酣睡,画面静寂,显现禅之意境。此为宋元间著名之画题。宋高僧传卷...(术语)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同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诸...(杂语)译曰大臣。仁王经吉藏疏曰:摩诃罗迦者,此翻大臣。梵语杂名曰:贵,摩诃剌伽。梵Mahārgha。...【不实语】 p0318 集异门论十三卷五页云:问:云何不实语?答:且如苾刍,举他苾刍,不见不闻不疑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在密教中有二义:(一)于金刚界曼荼罗中,诸尊分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等五部,而以大日如来为佛部之...梵名 Strīvivarta-vyākarana-sūtra。凡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顺权方便品经、转女身菩萨经、转女菩萨所问授决...般若,梵语 praja,慧之义。五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其中,境界般若指般若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问: 师父,我遇到一个疑团,大家一些学佛的去往生,这个是你前世的儿子,这个是你前世的闺女,说有天眼通,有这回...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也不是这样子,我们也不是老是做恶...问: 在寺院中,如果我们知道某些出家僧人是破戒之人(包括不正见的邪师),我们能不能单独顶礼他,单独供养他?有...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子,在古圣先贤之中,他也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从混乱的...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已具其四,所欠...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他各方面因缘的果报成熟。各种善业的累积促成了他现在的福报。我们如果是一...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 佛陀却若...
干栗陀耶
【翻译名义集】
【干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楞伽注云:谓第一义心,如树贞实心,非念虑也,乃是群生本有之性。又摩诃衍论:立十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十?于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论上文云,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如佛告文殊师利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今谓一切一心识,是此方言。梵语正名干栗陀耶。问:一切一心识,与庵摩罗,云何甄别?答:从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二者唯妄心,如楞伽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三者从真起妄,如楞伽云: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四者指妄即真,如楞严云:则汝今者识精元明。又净名云:烦恼之俦,是如来种。诸文所陈,此四收尽。然此诸识,西域东夏,异计纷纭。今先叙异执,后述会通。初异执者,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观为门。洎乎东夏,摄论有梁唐之异,地论分南北之殊,以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流至此土,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计第八识生起诸法。如彼论明十种胜相,第一依止胜相,明第八识生十二因缘。次唐时玄奘新译摄论,但立八识。乃谓第九,祗是八识异名。此是梁唐之异也。天亲菩萨造十地论,翻至此土,南北各计。相州南道,计梨耶为净识;相州北道,计梨耶为无明。此乃南北之殊也。其次会通者,妙玄云:今明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此约自行破计,南北不存。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此约化他,性相俱存。以阿梨耶中,有生死种子,熏习增长,即成分别识。若阿梨耶中,有智慧种子,闻熏习增长,即转依成道后真如,名为净识。若异此两识,祗是阿梨耶识,此亦一法论三,三中论一耳。摄论云:如金土染净,染譬六识,金譬净识,土譬梨耶识,明文在兹,何劳苦诤!又宗镜云: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又宗镜以理量二门,收尽一切性相,识相妙有,是如量门;识性真空,是如理门。问:真心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体?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辨,事能显理,用能彰体。如见波生,知有水体。当观理量之门,以造性相之道。
上篇:庵摩罗 | 下篇:塞健陀 |
【自身世间差别】 p0601 瑜伽九卷十一页云:自身世间差别者: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有无量有情无量生差别;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