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五根】 p0255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术语)不实之义。谓无实体也。辅行五之三曰:假者,只是不实为义。三假之一。...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指五通仙人所说,乃“五人说经”之一。宣说佛教之经典者有五种人,仙人为其中之一,称为仙人说,即五通仙人从佛入道...(名数)又云一名四实,谓于先陀婆Saindhava之一语,含盐水器马之四实也。,涅槃经九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术语)天台宗所说。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于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号圣光房。又称二祖上人、镇西上人、筑紫上人。敕谥“大绍正宗国师”。为日本净土宗...(人名)百缘经七曰:迦毗罗卫城中长者儿初生时,于虚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因为立字名波多迦。后求佛出家,名波...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师,著述宏富,弟子汇编遗文题为《憨山老人梦游记》,因为大师文中提到:三界梦宅,浮生...
原文: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三昧,你的智慧光明会慢慢地开展出来。如果一个人老是跟着妄...
天道是什么呢?《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作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
从来我就是个性格暴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意气用事起来常常伤人伤己。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路怒症,一旦开车上了路,完...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的来源,是龙树菩萨,他相信念佛法门之后,在《十住毗婆沙论...谈到人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人的生活,一个是人的生命。人有了正智、净智,生活一定非常的踏实与丰富,生命...
庵摩罗
【翻译名义集】
【庵摩罗】此云清净识。僧遁注金刚三昧经云:白净无垢识。彼经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熏闻云:天台依摄大乘说庵摩罗,名无分别智光,即第九净识也(宗镜云:摩罗净识,湛若太虚,佛性明珠,皎同朗月)。然,据诸论所说第八。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此依真谛所译梁摄论也。辅行云: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以对缘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委释识义,非今所论。但以三识体性,对于三德三因,于理即足。论家虽云翻识为智,而不即照三识一心,即此一心,三智具足。光明玄云: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识(宗镜问:无垢净识为佛,决定有心?决定无心?答:据体则言亡四句,意绝百非,约用则唯无量,故知如来,心智能明,非情所及,应以智知)。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诸佛所证之理,乃立庵摩罗名。就众生所迷之本,则标干栗陀号。何者?经云:而转诸识入庵摩罗,故知果位名庵摩罗。一切一心识,论云:能作一切种种名字,知是群生所迷之本。辄辨此义,后贤详之(昔住大觉,李相公垂访,问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为一法?此为二法?若云二法,性觉即本觉;若云一法,上句安言妙明?下句安言明妙?余即答曰:一法二义,上句言性,性体即寂而常照,故曰妙明;下句言觉,觉用即照而常寂,故曰明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斯乃儒家以寂然不动为性,感而遂通曰情。吾宗则以明静真心为性,是理具也;昏动妄念为情,是事造也。故楞严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以兹情性,分今十识。前之八识,皆属情也,九十二识,乃当性焉。问:心与于性,同异云何?答:或同或异。言或同者,如楞严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俱目真。光明云:心识二性,躁动不停。此俱召妄。二名异者,如楞严云: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此心真而性妄矣。大意云: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此性真而心妄也。忠国师云: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然,真妄二心,经论所明,大有四义,一唯真心。起信云: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宗镜九识十名:一、自体非伪,名为真识。二、体非有无,名无相识。三、轨用不改,名法性识。四、真觉常存,体非隐显,名佛性真识。五、性绝虚假,名实际识。六、大用无方,名法身。七、随流不染,名自性清净识。八、阿摩罗,翻无垢识。九、体非一异,名真如识。十、胜妙绝待,号不可名目识。
上篇:阿陀那 | 下篇:干栗陀耶 |
(人名)Bhadraruci,论师名。译曰贤爱。摧大慢之婆罗门,使生陷于地狱。西域记十一曰:西印度有苾刍,跋陀罗楼支。...
五根
虚假
宝林
仙人说
四达
导化
慧思
一生入妙觉
辨长
波多迦比丘
八种施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人生大梦何时能醒

怎样理解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还是会得大便宜的

佛法让烦躁心变平静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