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缠及随眠差别】 p1462 瑜伽五十八卷九页云: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卽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麁重。又不觉...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术语)菩萨以爱欲牵人遂济度之,欲犹如钩。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金...指基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行之忏法。有关此忏法之忏文,据广弘明集悔罪篇载,有梁武帝之金刚般若忏文。盖金刚经乃禅...(名数)内供养之四菩萨与外供养之四菩萨,合为八供养。...(术语)天台译三昧为调直定,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也。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前秦僧。荥阳(位于河南)人。少与道安同学,师事佛图澄,以恭让闻名。因避乱入蜀,后自蜀入关,住阳平寺。参与道安...muokezhiguan 佛教著作。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天台三大部。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原名《圆顿...乃台密五业之一。系以“菩提道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为主所修之行法。为日本天台宗僧圆珍所奏请设置者。 p40...(杂语)有小乘二十部。出于宗轮论。又大乘有中观(龙树宗),瑜伽(弥勒宗)二宗。出于寄归传。中观宗为支那之三论...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 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问: 请问师父,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大安法师答: 在这样的末法,叫做欲望横流,红尘滚滚,欲海狂澜的时候,这条戒...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
至信就是深信,里面不夹杂怀疑。法相宗里说信是一个善心法,十一位善法之首。信心就是清净的意思,心净为体。我们对...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首先都还要提高自身素质...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摩诃迦旃延尊者则住在稠林中。当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的王子,他来到摩诃...问: 请问师父大乘具体有哪些经典,小乘具体有哪些经典?大小乘有什么区别? 宏海法师答: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可以从...二十年前,加拿大一位有名的服装顾问兼电视节目主持人,名字叫做安库姆丝(暂译)女士,当她事业逐渐爬上巅峰的同时...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 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
三昧
【翻译名义集】
【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圭峰疏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功以移性(云云)。又诸三昧,名质甚多,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故天台止观略明四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居弥善。居一静室,安一绳床,九十日为一期,结加正坐。二、常行,出般舟三昧。唯专行旋,九十日为期。三、半行半坐。方等云:旋百二十帀,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四、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南岳呼为随自意。就此为四: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辅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约身仪为名。若从法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名随自意等。然此四种三昧,先达以事理二观,分四三昧,义亦殊途。四明法师因奉先清师,谓光明玄十种三法,纯明理观,不须附事而观。法智破曰:荆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随自意从末从事。既云纯明理观,乃是三种三昧,专今于识阴修十乘也。此文则显四明以上三三昧为理观。又指要云:随自意中,修唯识观。观于起心,即约变造事用而说。此文则四明以第四三昧修事观也。问:准妙宗云:常坐一种,纵直观理。余三三昧,岂不兼事?据此,则显四明,以余三三昧修事观耶?今谓此文,非是正分,占察事理二观,盖为孤山定义例三种观法,皆是理观。十六观法,乃是事观。遂不以义例三种收十六观,四明遂约四种三昧,无不历事观三谛理。乃显从行观中,尚有历事之相,此非占察事观也。问:如妙宗云:若常坐等,直于三道之事。而观三谛,不兼修善,及纵恶事,故受理名。据此莫显四明唯许常坐为理观耶?今谓余三三昧,历外境事,故受事名(非占察事观)。常坐三昧,唯观内心,故受理名(非占察理观)。问:第四三昧,横开四科,一诸经行法,此须具收占察二观。何故四明定随自意唯修事观?答:占察事理二观,前三三昧,既修理观,是故第四,唯修事观,或云常坐是理,余三是事。谓常行历念佛事,方等历持咒事,随自意历三性事。或云上三三昧,并诸经行法,通理通事,唯纵任三性,专修事观。准荆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则显上三三昧,通修事观。此乃由昧二观之相,遂迷四种之行。或问止观,正宗法华,何故行相却通众经?答:别明行相,虽通众典,行者造修,开归法华。故义例云:是知四种三昧,皆依实相,实相是安乐之法,四缘是安乐之行。证实相已,所获依报,名为大果。起教,只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指归,祗是归于三轨妙法秘藏。所以始末皆依法华,即法华三昧之妙行也。
上篇:波罗提木义 | 下篇:末底 |
(菩萨)有四十八使者之明王也。...
缠及随眠差别
五般若
欲钩
金刚忏
四供
调直定
法和
摩诃止观
一字业
天竺宗派
二利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推荐】如何持好不邪淫戒

初学者应读的几部经

「至信」与「至乐」的含义
明学长老:出家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四姓平等,无胜劣差别之分
大小乘有什么区别
加拿大女主播晚期癌症放生获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