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又作五俱轮、五拘邻、五俱邻。即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最先度化之五比丘。依法华文句卷四之三,五比丘依序为憍陈如...(譬喻)庵罗之花。譬难实者。止观五下曰:坏器易堆,庵华难实。...天台宗论生身得忍之菩萨,遍方便、实报二土,而弘经利益与否之题目。凡生身得忍之菩萨,虽已断无明,证中道,以尚未...(经名)药师经有五译。大藏中第二,宋慧简译,缺。此本愿药师经,与所存四译,文多不同,或即慧简之所译者欤。...(术语)静寂而绝烦乱之智也。归敬仪曰:后因前业,重更修明。静智澄清,方遂前愿。...亦名:与尼说法至日暮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尼众来集,三、教授说法,四、至暮...凡二卷。日僧圆珍着。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系撰者为弟子良勇,于有关天台之要义,排除诸师异解,提示正义。本书之...(杂名)印度之僧,多系耳环,谓之穿耳僧。风穴众吼集指达磨为穿耳客。西域记七曰:阿避陀羯刺拏僧伽蓝,唐言不穿耳...意即不净之手指。指左手无名指、小指。印度之习俗,如厕后以左手无名指、小指洗净,故称触指,忌触及食器。入众日用...子题:大地无边戒亦无边、草木无量戒亦无量、虚空大海戒德高深、戒德瓶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非情境)萨婆...【句差别决择】 p0529 杂集论十六卷六页云:句差别决择者:谓以二三四句等,差别引发门,演说无边法义差别故。...(印光大师校印本)...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
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这四大菩萨随身分别带着不...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 这是说明事忏利...我追随了一个大众很少了解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鄙视名利之欲,他们穿着复古的服装走在现代的人群里,他们多数是青年...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做常住。【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
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绝群离俗,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性本源。...有一个青年,听说喜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的圣人,这位圣人有着超凡的智能,灵性上已达到了完美境界。 ...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在轮回里面,由自身善恶业所感召,都有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苦的感受。这个苦果来自于他所造恶...
原文: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
目真邻陀
【翻译名义集】
【目真邻陀】或云目脂邻陀,此云石山。
上篇:耆阇崛 | 下篇:钵罗笈菩提 |
(物名)金缕织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氎衣,黄金氎衣,金缕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爱道,上之于释尊,其因...
五俱伦
庵华
二土弘经
本愿药师经
静智
为尼说法至暮戒犯缘
授决集
穿耳僧
触指
戒境遍情非情境
句差别决择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佛说九横经

四大菩萨随身法物的表法意义

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明贤法师的修行因缘

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能常住呢

修行人要能耐得住寂寞
圣人、妻子和老虎

我们的痛苦,佛菩萨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