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梵名 Da?abala-kā?yapa,巴利名 Dasabala-kassapa。又称十力迦摄或婆敷迦叶。早期即归佛为佛弟子,乃佛最初所度五...【增上意乐圆满】 p1316 瑜伽九十四卷十页云:增上意乐圆满者:谓如有一,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术语)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四曰: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人名)僧慧琳,南北朝时,得幸于宋文帝,与闻政治,故有此称。佛祖通载八曰:时有僧慧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四静虑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缘】 p0471 显扬十九卷十二页云:问:何故于四静虑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故,住顺益...梵名 Buddha-hrdaya-dhāranī。全一卷。又称诸佛心经、诸佛心印经、诸佛陀罗尼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因明用语。因明中,能别之宗法应为立(立论者)敌(问难者)所不共许(共许,共同承认之意)其为实有者,称为不共有...【多识俱转然不相应】 p0624 成唯识论七卷十页云: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植物)Kṣauma,又作菆摩。译云麻衣。西域记二曰:刍摩衣,麻之类也。慧琳音义三十一曰:刍摩衣,上侧俱反,梵语...(术语)大乘之菩萨戒,若无戒师时,许于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验,须于梦中妙相也。是谓之自誓受戒。梵网经...(术语)佛于觉得自在,故云觉王。万善同归集六曰: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敕。往生十因曰:觉王一发,妄军悉...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
对苦与乐看法的层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并以什么心态来衡量。清末大学问家,梁启超先生说...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誓愿,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
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觉得,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在家学佛的...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有五种,依《往生论》来修行的就叫正行。 那么专修里面,身业...
宗门下很多祖师大德常常谈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理,其中某些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他们认为既然是唯心净土...你是真修还是假修呢? 我听经闻法,吃斋念佛,当然是真修罗? 君不闻佛口蛇心的故事吗? 佛口蛇心,这话怎讲? 这是丁福...
记得是在八九岁的时候,读过一个日本民间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当时就特别感动,至今不能忘记。 故事是这样的...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时候乞到了,有时候甚至没有。没有乞到饮食,回来怎么办?那只...
光孝惟爽禅师
【五灯会元】
宁国府光孝惟爽禅师,上堂:「今朝六月旦,一年已过半。奉报参玄人,识取娘生面。娘生面,荐不荐,鹭鸶飞入碧波中,抖擞一团银绣线。」
上篇:安化闻一禅师 | 下篇:慧明云禅师 |
【拘卢舍】 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十力迦叶
增上意乐圆满
一行三昧
黑衣宰相
四静虑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缘
诸佛心陀罗尼经
不共有法
多识俱转然不相应
刍摩
自誓受戒
觉王
【大藏经】佛说九横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注音版】朝时课诵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

【推荐】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能得到什么利益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唯心净土」不是指妄心,而是指妙真如心
真修与假修

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