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梵语 jeyāvarana。指执著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为二障之一,“烦恼障”之对称。谓众生由...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术语)智度论所说十一智之一,观见欲界苦集灭道四谛法之无漏智也。是初知法,故名法智。又知现在之法,故名现智。...与“默传心印”之义相同。于禅宗,师家教导弟子不以言语或文字直言明示,而以心传心,令其自悟佛法奥义,见性成佛。...【数往】 p1334 瑜伽十卷九页云:于缘起中,云何数往义?谓生已不住义。...【产生增上】 p1035 雑论集五卷七页云:产生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1561~1626)明代曹洞宗僧。会稽(浙江)人,俗姓夏。字湛然,号散水道人。得戒于云栖袾宏,年三十悟道。明万历年...(经名)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之略名。【又】十一面神咒心经之略名。【又】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之略名。...(一)位于江西宜黄县北约二十公里处。旧称吉水、荷玉山、梅山。唐末,本寂禅师(840~901)住锡此山。本寂受法于洞山...(仪式)又曰白椎。凡鸣槌而白事者,皆是白槌也,然禅林独于开堂称为白槌,乃鸣槌一下,息静群喧,方白于众,谓法筵...(术语)谓涅槃也。是寂灭之真理也。寄归传二曰:无生妙智,托灭理而方兴。...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类价值观念混淆,以致于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羡慕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吧。就像我家的小调皮,自己有很多的玩具车,可还是望着别人的玩具车羡慕不已。别人的皮球,...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两位菩萨专门发心在娑婆世界利益众生的,...
大和尚让我今天跟各位法师讲几句话,实在不敢当。不过,我谈谈我的一点感想,跟各位交流。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做一个...
经典上讲: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就这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八个字...问: 经常会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对别人好往往结果会产生失望和伤心,怎么来调整这种心理状态,请大和尚慈悲开示。...问: 庄周梦蝶,是蝶入梦,抑或人梦蝶,梦境可信性高吗? 大安法师答: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主要业务是对外贸易。吃亏是福是我的座右铭,不该拿的我不要,收到客户给的...
法明上座
【五灯会元】
邢州开元法明上座,依报本未久,深得法忍。后归里事落魄,多嗜酒呼卢。每大醉唱柳词数阕,日以为常。乡民侮之,召斋则拒,召饮则从。如是者十余年。咸指曰「醉和尚」。一日谓寺众曰:「吾明旦当行,汝等无他往。」众窃笑之。翌晨,摄衣就座,大呼曰:「吾去矣,听吾一偈。」众闻奔视,师乃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寂然,撼之已委蜕矣。
上篇:中际可遵禅师 | 下篇:上蓝光寂禅师 |
【三种梵行】 p0178 瑜伽二十九卷十九页云:梵行复有三种。一、受远离梵行。二、暂时断梵行。三、毕竟断梵行。受远...
所知障
大梵天王
法智
默传
数往
产生增上
圆澄
十一面经
曹山
白槌
灭理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圣严法师《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羡人不如慕己

为什么要多念观音地藏两位菩萨的圣号

六自口诀

定境到了一定程度,这一切的障碍都不存在了
学会世间上的两种快乐
大安法师:梦境的可信性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