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又作死天山、四手山、死山。指人死后,在冥途中所必经之险山。据地藏十王经所举,死者于冥途中,初七日之间,须至秦...指五戒十善等世善。因五戒十善是有为的事相,故曰事,能度三途之苦厄曰度。...【义】 p1239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是所求事故,能引义利故;名之为义。可爱乐故,无有罪故。 二解 如二种义中说...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 一、虽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应迎接礼拜...(杂语)僧人投寺寄寓,谓之挂褡。褡,衣敝也。葛长庚诗云:未相识前来挂褡,知堂嫌我身褴褛。...全一卷。全称为霖禅师禅海十珍。明代僧为霖道霈编,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道霈摘录...(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诵此陀罗尼则得见观世音菩萨及无量寿佛。...【无明轭】 p1046 集异门论八卷四页云:云何无明轭?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诸愚夫无闻异生,于六触处集没味患...亦名:年不满受具戒开信受人语 子题:生年板、涝 行宗记释云:“不犯中,初科。僧祇次第有四:一、问父母。二、看 ...【不顺同类】 p0327 法蕴足论八卷十五页云:云何不顺同类?谓有一类,于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地名)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为说法。时舍利弗、大目乾连,前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足已,...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 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不可能会停止的。...
白居易作为唐朝士大夫学佛的代表,他的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思想在学术界已经有着充分的研究。而对于其晚年信仰净...
丰子恺《十二生肖》漫画。以上作品由丰子恺原创,吴浩然重绘设色。...没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灭;没有生命,一切财富,皆归他有;没有生命,一切权势...
1、佛陀与父亲净饭王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
问: 佛教常言: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云何破除五蕴?且佛有佛之五蕴,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亦各有五蕴,岂不互相...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复的挣扎;重复的创伤、挫折;重复的忧郁感;重复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
报慈藏屿禅师
【五灯会元】
潭州报慈藏屿匡化禅师,僧问:「心眼相见时如何?」师曰:「向汝道甚么?」问:「如何是实见处?」师曰:「丝毫不隔。」曰:「恁么则见也。」师曰:「南泉甚好去处。」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昨夜三更送过江。」问:「临机便用时如何?」师曰:「海东有果树头心。」问:「如何是真如佛性?」师曰:「阿谁无?」问:「如何是向上一路?」师曰:「郴连道永。」问:「和尚年多少?」师曰:「秋来黄叶落,春到便开花。」问僧:「甚处来?」曰:「卧龙来。」师曰:「在彼多少时?」曰:「经冬过夏。」师曰:「龙门无宿客,为甚么在彼许多时?」曰:「师子窟中无异兽。」师曰:「汝试作师子吼看。」曰:「某甲若作师子吼,即无和尚。」师曰:「念汝新到,放汝三十棒。」问:「如何是湖南境?」师曰:「艛船战桌。」曰:「还许学人游玩也无?」师曰:「一任阇黎打坞。」问:「和尚百年后,有人问如何只对?」师曰:「分明记取。」问:「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只如情未生时如何?」师曰:「隔。」曰:「情未生时,隔个甚么?」师曰:「这个梢郎子未遇人在。」问:「如何是龙牙山?」师曰:「益阳那边。」曰:「如何即是?」师曰:「不拟。」曰:「如何是不拟去?」师曰:「恁么则不是。」问:「古人面壁,意旨如何?」师良久却召僧,僧应诺。师曰:「你去,别时来。」上堂:「一句遍大地,一句才问便道,一句问亦不道。」僧问:「如何是遍大地句?」师曰:「无空缺。」曰:「如何是才问便道句?」师曰:「低声,低声。」曰:「如何是问亦不道句?」师曰:「便合知时。」
上篇:青剉如观禅师 | 下篇:含珠审哲禅师 |
(譬喻)譬人之狂愚。止观五曰:渴鹿逐炎,狂狗啮雷,何有得理?...
死出山
事度
义
八敬戒
挂褡
禅海十珍
无量功德陀罗尼经
无明轭
度减年受具戒开信受人语
不顺同类
阿恃多伐底
【大藏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主导生命的两个力量

净土信仰对晚年白居易的积极影响

丰子恺《十二生肖》漫画
信愿法师《生死之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法相宗的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