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六触】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的精神...(物名)石上印佛足也。佛将入灭,于摩揭陀国留足迹。西域记八曰:窣堵波侧,不远精舍,中有大石,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人名)比丘名。历代三宝记十一曰: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弱声。续高僧传一曰:有扶南沙门曼陀罗者,梁言弘弱,大...(术语)最上至极之正觉。谓佛也。正觉者指契于真理之智慧。无量寿经上曰: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探玄记二曰:正觉者...云何建立补特伽罗?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名数)智度论三曰:五山中有五精舍。【又】一给孤独园,在舍卫国。二鹫岭,在摩揭陀国。三狝猴池,在毗耶离国。四...亦名:却刺、倒针刺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十诵又云,却刺者,是佛所许,如法畜用;直缝不得,是世人衣。为异俗故...(术语)诸佛真言,众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即久远实成“本佛”之教化。相对于此,伽耶始成“迹佛”之教化,则称为迹化。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载,有菩萨乞求担...亦名:上根少欲不作余食法、余食法 子题:后食 行事钞·头陀行仪篇:“不作余食法,由食多无度,妨道业故。智论,由...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十善业道经...十小咒...
菩提心它是一种善根,我们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别,就是这个善根它多了一份愿力的支持,还有一种智慧的观照...
生死大事,古往今来,诸位大德为了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们参禅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修行不知里边的甘苦。...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过?我开始讲这部经是在纽约,其中有很多人连这部的的名字都没听过。这...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问: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在何处?若要出家,应具备什么条件? 大安法师答: 区别在什么地方?首先从自力的角...
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上,是学修结合、解行并重的。要行,布施是万行之首!布施最主要的目...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但是你了解第八识,它这个心识的活动是相互地...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
三角法遇庵主
【五灯会元】
蕲州三角山法遇庵主,因荒乱魁帅入山,执刃而问:「和尚有甚财宝?」师曰:「僧家之宝,非君所宜。」魁曰:「是何宝?」师震声一喝,魁不悟,以刃加之。
上篇:元康和尚 | 下篇:常侍王敬初居士 |
【动转修】 p1036 瑜伽六十七卷三页云:云何动转修?谓于无相修方便修时,时时有相间隔而修。名动转修。...
六触
佛足石
辩中边论述记
曼陀罗仙
最正觉
建立补特伽罗
五精舍
三衣须却刺
法界加持
本化
不作余食法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大藏经】【注音版】十小咒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功夫来时有两个岔路

佛教禁止占卜打卦,为何又有《占察经》
在家居士的三种戒
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修布施就要这样子来修

第七意识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