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相推来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师谓曰:「禅客!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不劳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法眼云:「是即没交涉。」﹞僧良久,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邪?」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曰:「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者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落空。」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是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明曰:「何得却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会名言。」明作色曰:「何处是错处?」师曰:「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明曰:「请禅师指出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邪?」明虽省过,而心犹愤然。﹝梵语具云:「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梵语也。」﹞又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明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明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鼓音王经。」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有道流问:「世间还有法过于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不?」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也。」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称道否?请禅师一一为说。」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曰:「若如是,毕竟无所有也。」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光踊跃礼谢而去。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亦名:五种犯、五犯聚、五种制、五品罪 戒本疏·正果五篇:“此五名有通有别,别如下释,通须略知。如本四分,但云...【四谛下各有四行相】 p0465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复言世尊!于苦谛中有四行相;云何初名无常行相?谓于...【五种反报利益】 p0275 显扬八卷六页云:报恩者:谓菩萨摩诃萨、于有恩有情所,起于五种反报利益。何等为五?一、...(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唐代临济宗僧。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住镇州(河北)三圣院,世称三圣慧然。得临济义玄之旨,其后遍历诸方,曾至仰山...【得此道清净】 p0995 世亲释五卷四页云:得此道清净者:谓能得此真如圣道、卽是清净。谓念住等菩提分法、及以一切...Minggaosengzhuan 亦称《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明如惺撰。8卷(《龙藏》作6卷)。万历四十五年(1617)...(譬喻)尘者微尘。刹尘者,无数国土之义也。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下曰...【阿赖耶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 p0784 成唯识论二卷二十二页云: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有漏识变、...(一)谓一戒之中包含收藏一切真理。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四上):“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界名)色界之诸天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悲咒修持仪轨...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也要负因果? 理净法师答: 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也是佛教...一、法不契机、择法不当: 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经典,八万四千门门门通圣道;药无贵贱,中症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么,佛者觉悟,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觉悟。 觉悟表现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佛化的家庭很多人都...
凡夫众生从初发菩提心,到究竟成佛,概括地来说,要经历五大阶段,也就是唯识五位的划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
问: 有一种说法认为,单持佛号力量小,兼持咒语力量大,这是怎么回事儿?请法师开示。 宏海法师答: 首先我想反问...佛陀说: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由黑暗走向黑暗;第二种人由光明走向黑暗;第三种人由黑暗走向光明;第四种人由光明...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心要长存...
大珠慧海禅师
【五灯会元】
上篇:章敬怀晖禅师 | 下篇:百丈惟政禅师 |
三十三观音之一。以此尊游戏自在,无滞无碍,故有此称。相当于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七下)“或被恶...
五篇通名
四谛下各有四行相
五种反报利益
缘觉法界
慧然
得此道清净
明高僧传
刹尘
阿赖耶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
戒藏
有色天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去圣时遥,人根陋劣该如何解脱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学佛人应警惕的十大问题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么

【推荐】如何快速有效的积累功德资粮

单持佛号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语吗
佛说世间的四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