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乃指大藏一览集卷三所录之般若名相八十一科。此即: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缘所生、四缘、六大、十二因缘...(譬喻)涅槃经三十二曰:大海有八种不思议。以譬涅槃: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时,五有种种...【顺定受业】 p1107 瑜伽九卷六页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1336~1405)日本临济宗僧。别号蕉坚道人。敕谥“佛智广照国师”、“净印翊圣国师”。土佐(高知县)人。早年从学...【得法】 p0992 瑜伽八十六卷二页云:随获一种沙门果故;说名得法。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四页云:言得法者:谓随证...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图像)普贤金刚为降服恶魔而现之形。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曰:普贤金刚手,为降伏一切,现吽迦罗身,摧三...(一)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卷下注释目连以道眼观母之生处一文中,道眼即作天眼通解,...指修学佛道时,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学,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佛教诸宗派,如唯识、华严等宗,认为宇宙系由心所变现,若离心则一切万法亦不复存在,故有所谓“三界唯一心,心外无...(本生)释尊在过去世施头于婆罗门时之名,又曰月光菩萨。...维摩诘所说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yu)音树下,与大苾(b)刍(ch)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hē)...
有了信心以后要发愿,净土的愿是二个: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就相信有来生的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
能观的菩萨在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得到什么效果呢?他观的境怎么样呢?照见五蕴皆空,马上可以得到这个结果...
过去,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摩拘罗山时,有一日,佛的侍者罗陀比丘请示佛陀:世尊,所谓众生者,何以名为众生呢? ...
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二点要注意:一个是你能念的心,一个是你所念的佛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黑豆,又名乌豆,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味甘性平,入脾经、肾经。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
要想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从佛陀的大悲心出发,是没有不可以的,但为了僧团的纯洁,避...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生,指的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刹那,是不可改变的,是业力。第二...
十善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五不两舌不
上篇:持戒十种利益 | 下篇:每月十斋日 |
【六因恭敬听法】 p0308 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六因者:一、为欲敬报大师恩德。谓佛世尊,为我等故,行于无量难行苦...
八十一科
大海八不思议
顺定受业
绝海中津
得法
能所
吽迦啰身
道眼
学地
观念论
月光王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在娑婆打滚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难
佛说扫地的五种功德

照见五蕴自性本空

五阴缠缚乃众生

念佛时有两点要注意
黑豆的营养与吃法

哪些人不可以出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