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术语)于刻刻移行间其先瞬间曰前念,其次瞬间云后念。又谓其初一念决定,其后永永相续之间。...【略心与散心】 p1029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四页云:略心者:谓善心。于境摄录故。散心者:谓染心。于境纵逸故。...指用贝多罗叶书写经文,再以丝线贯串贝叶而成之牒册。即经典之代称。[大周三藏圣教序](参阅“贝多罗叶”3009) ...指十种所受之大法,乃胜鬘夫人于佛前所发之十个誓愿。又称十受、十弘誓。胜鬘经十受章(大一二·二一七中):“尔时...(名数)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指不作礼拜。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载(卍续一一一·四六二上):“出家之后,礼越常情,不拜君王。”关于出家者礼...【俱卢舍】 p092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六卷四页云:卽五百弓,成摩揭陀国一俱卢舍;成北方半俱卢舍。所以者何?...(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爰。为当代最杰出之中国画家,蜚声国际,世人推崇其画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其诗文、...全一卷。明代道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就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之一二五人,自文殊菩萨至陶氏十六娘,依次各作七言...(名数)真言行者于地前三劫所得之利益也。...(术语)广于法界之事物悬思也。对一念之语而言。一念者一思而止也。止观上曰: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龙藏本)...僧伽吒经...【原文】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①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第四行愿:忏悔业障愿。 这个忏,原来也叫忏摩,是梵文和中文结合,翻译中文叫悔过,所以忏的意思就是发露自己原先...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释迦牟尼在尚未成佛之前,经历许多的修练,因而获得极大的智慧。 有一次,他有事必须赶往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当时的...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们在欲界,那么我们把这个欲界转过来,再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就...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的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现象,其实是...有人一生劳碌,和人争夺计较造诸恶业,才得来的钱财,都花在一个女人的身上,又得到不好听的名誉。有人诉讼了好几年...问: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学中提到两种世界观,唯物与唯心。我理解佛教的心与哲学的心并不是同一个...
十种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
上篇:十种智 | 下篇:十种通 |
【触缘受】 p1450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