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杂语)梵曰婆罗Bāla,译愚夫。言愚痴之凡夫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唯识枢要上本曰:梵云婆罗...为佛之尊号。佛之智德普照事理,为人、天中之最尊者,故称普智天人尊。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普智天人...【得止得观四句分别】 p0996 集异门论三卷二页云:复次或有补特伽罗、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或有补特伽罗、得...(衣服)又曰一色七条。以锦或金襕或金纱或织物等作之。不如衲袈裟之杂他色,惟为一色,故曰平袈裟。论尊卑,则平袈...于我计常者,有二十二种。云何二十二? 一、即阴是我常 如僧佉人,计五阴中有我,说我我所,皆有自体,是故为...又名啼哭号叫,为八热地狱之第四,因在那里受苦的众生,不能忍受其处种种激烈的痛苦,于是发出号泣叫唤,故名。...【火遍处】 p0373 集异门论十九卷十二页云:问:火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火遍处定?答:...(术语)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时,谓之入心。...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称为表色。为唯识宗所立三种色境...(菩萨)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释尊之右第六位。梵号怛他怛多迦楼多,译言如来悲,密号曰慈化金刚。司四无量心中之悲德...(术语)无余涅槃又云无余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体也,涅槃有二种,有苦之依身谓之有余依涅槃,无苦之依身谓之无余...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悲咒修持仪轨...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
布施有甚深的功德,是助成成佛之胜缘;布施的功德随着布施者的发心和对境有种种差异,这就需要去审定考量比较布施的...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给牛撞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
【 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 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
《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些?也许你们有的人说,他就是用...后唐庄宗皇帝在皇宫内设斋供养众僧。看见僧人们全在看佛经,只有休静禅师无所事事。 皇帝问:禅师为什么不看经呢?...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
一心不乱,是净业行人常常见到的一个名词。原文出处,源自于《净土五经》之一的《佛说阿弥陀经》。佛于《阿弥陀经》...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
八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流。华言无学。)一内有色相外观
上篇:大海八不思议喻涅槃 | 下篇:八胜处 |
【十六种触】 p0116 瑜伽五十三卷十八页云:生者:谓一切受,十六触所生。何等十六?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
愚夫
普智天人尊
得止得观四句分别
平袈裟
于我计常
叫唤
火遍处
入心
表色
如来悲菩萨
无余依
【大藏经】【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布施是助成佛之胜缘
老妇人的毒誓

地藏菩萨能满众生一切所求,还能灭一切重罪

用觉照力净化内心的地狱种子
禅师不读经
【推荐】陈义孝居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要

净土宗的「一心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