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全一卷。又称受用三水要法。唐代义净(635~713)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揭示僧俗日常所用三种水之性质及使...(术语)六蔽心之一。愚痴之烦恼蔽心性也。...(名数)诸法既有权实之二法,达于其权法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达于其实相之一理,为如来之实智。开三显一之如来善...凡四卷。清代周梦颜着。收于卍续藏第二册。本书明示念佛往生法门,劝化世人皆归往西方净土,故书名为西归直指。卷首...【善开发言】 p1143 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页云:善开发言者;开深隐义、令麁显故;辩麁显义、令深隐故。...(术语)本门十妙之一。众生之感与佛之应,共为不可思议也。...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形容觉悟之力,能破邪执,故以剑比喻之。此外,类似之比喻如形容佛之妙觉果德,犹如高山,称为觉山;形容觉性圆融,...谓善恶业因能招感苦乐的果报。...梵语 nirodha-jāna。十智之一,或十一智之一。谓了知灭谛之智,即断灭见思烦恼所得之无漏智。(参阅“十智”472)...(术语)又云突膝吉栗多,突瑟ㄦ理多Duṣkṛta,独柯多(巴)Dukkaṭa。戒律之罪名也。四分律分之为身口二业,而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及天龙夜...
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明廉启敬《修龄要旨》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男孩。12岁之前被父母带到美国去,他的饮...
关怀绑票案 我有一位朋友,她原来是基督徒,她是在海边长大的,平常很讲究吃海鲜,她甚至会潜水去射鱼,鱼虾必须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
凡位菩萨的观照,第一个阶位是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资粮位、也包括内凡的加行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
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调顺呼吸,不使有快慢不均,粗涩喘急,一呼一吸,平静缓慢。...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
问: 在忏悔时,我们对罪业是诃责的,但是要同时观察罪业本空,如何融通才可以趋向清净? 净界法师答: 我们在观想...
七法不可避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不可得。故云老不可避。三病不可避谓人强健之时。行步轻捷。饮食自恣。若四大不调。或业缘所感。疾病卒至。眠伏床枕。不能起离。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故云病不可避。(四大者。地大。水大。
上篇:世间七丈夫 | 下篇:七种不净 |
【矫妄】 p1405 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矫妄?谓多贪者,为供养故,为资具故,为恭敬故,为名誉故,拔发[(幸*炎)...
受用三水要行法
痴心
权实二智
西归直指
善开发言
本感应妙
安乐
觉剑
业感
灭智
突吉罗
【大藏经】佛说施灯功德经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佛名经

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

螃蟹的遭遇和被绑票一样
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

修行要经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倓虚大师开示随息念佛法
慧律法师《知足则幸福常存》
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