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术语)外道观空,则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此空见尘,属于六尘中之法尘,故曰空尘。即示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梵语 vandana,巴利语同。音译末捺南、末弟、和南、婆南。恭敬礼拜之意。又作礼、礼敬。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大乘...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p69...亦名:摄僧初大界结法、结初大界法、大界结法、人法二同界结法 随机羯磨·诸界结解篇:“结初大界法。时四方僧集会...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和妄心。见二心条。...【三自性非异非不异】 p0215 摄论二卷七页云: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植物)又作婆利质罗,婆疑质垢,婆利耶怛罗拘陀罗,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忉利天上之树名。译曰香遍树。...梵语 adhyā?aya。为三心之一。又称深信。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谓清净虚空之理有十种义用差别。即:(一)无障碍义,谓虚空之理于诸色法中,圆融无障碍。(二)周遍义,谓于一切处无所...(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善根】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
一、孙泰 唐朝的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皇甫颖,操守很有古代贤人的作风。 孙泰的妻子就是他姨的女儿,他姨临死...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近来在净土同仁间, 酝酿着一场往生西方, 是否需心不乱的争论。试把他们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问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正见,到底怎样才是正见呢? 迦旃延!世间的人,大多往两个极端走:不...
古语道:善恶一念间,境界全不同。善恶不仅属于道德范畴,他在人的身体层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难道还真有因果报...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
六漏
【三藏法数】
[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惑业。漏落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惑。由惑造显。遂招三界生死。是则惑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漏相属谓有漏之法。属心心所及眼等诸根相应而有。是名漏相属。(心心所者。心即第六识心。心所即受想行也。)三漏所缚谓有漏善法。相续不断。招后世生
上篇:六触生爱 | 下篇:依正无碍六句 |
乃指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列举之出家菩萨所行之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者。(一)笔施,谓见人发心书写经典,则以...
空尘
敬礼
一寻
摄僧大界结法
众生心
三自性非异非不异
婆利质多罗
深心
性虚空十义
天台四教
善根
【大藏经】【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古人修善积德改命的故事
身受与心受
「往生西方,是否需—心不乱」的争论

《心经》那么好,要如何去运用
供水的表义与方法

到底怎样才算是正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