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二十五谛】 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数论派的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即精神原理)与自性(即物质原理...(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为本,终之如是报为末,从本之相,至末之报,究竟平等一如,谓之究竟等。...(图像)中尊为弥勒佛,左为法花林菩萨,右为大妙相菩萨。...【摄末归本识】 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为第三种观法。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了...【不自轻】 p0318 瑜伽八十四卷四页云:不自轻者:不作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观待不净】 p1469 瑜伽二十六卷二十页云;云何名为观待不净?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顺决择分定】 p1108 瑜伽十二卷四页云:云何顺决择分定?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由此因缘,能入无漏。...(书名)三卷,唐法藏着。述自宗所立五教之教义。本书题名不一。和本之上中两卷,题曰华严一乘教记,七字题也。和本...(杂名)伽蓝之总名,取须达长者以黄金布地,买地建祇园精舍之故事也。祖英集曰:岩东高锁黄金宅。祖庭事苑三曰:黄...每日于佛前、祖先灵牌前供茶汤为礼。又禅宗于新住持晋山时,有点茶汤之礼,先点茶,后点汤。后世丧礼亦用茶汤,出丧...略称三假。(一)般若经所立之三种假。假施设,梵语 prajapti。又作三摄提、三波罗摄提。即:(一)法假,法,指色心等...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问: 大家都觉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高妙,为什么我就觉得够不着...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
【原文】: 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生死苦海,非念佛莫出离。而芸芸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久经长劫,轮回生...
昨天有位居士问我:人是不是活在欲望之中,靠着欲望来支持生命?他说:因为看到父亲退休后,整天没事干,无精打采像...曾看过一则故事,美国的林肯总统在选举前,到参议院演讲,当时美国社会存有门户观念,有位参议员出言侮辱他:「林肯...
如果在素食中找一样最能做出变化多端的滋味的食材,一定非豆腐莫属了,不管是小清新还是重口味,通通HOLD住,在料理...
妙霞居士是洛阳市伊川县人,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粮油系统工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可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中,所以称无常。 人生是无常,富贵是无常,生老病死更是无常,...
四种施处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一有苦者谓贫穷乞匃。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故宜施之。二有恩者谓凡于我有恩德者。故宜施之。此施非是菩萨之行。菩萨行施。岂分有恩无恩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三亲爱者谓凡于我有亲情眷爱者。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萨之行。菩萨行施。怨亲平等。岂分亲与不亲也。四尊胜者谓世间之人推为贤善者。及能离贪欲嗔恚愚痴而修行者。如是等类。名为尊胜。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萨之行。菩萨行施。见卑劣者愈当施与。岂分胜与不
上篇:四求 | 下篇:四种施俱得净报 |
亦名:取尼衣戒开缘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从亲尼边取衣,若贸易得,若为僧为佛图取者,不犯。”(含注...
二十五谛
如是本末究竟等
弥勒三尊
摄末归本识
不自轻
观待不净
顺决择分定
五教章
黄金宅
茶汤
三假施设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适合个人修行对吗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生死苦海,非念佛莫出离

人的生命动力是否都来自于欲望
与敌人做朋友

五款豆腐的时尚新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