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寻】 p1177 显扬一卷十页云:寻者: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麁转、为体。障心...【喜足】 p1163 瑜伽二十五卷十八页云:云何喜足?谓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喜乐,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术语)佛之一切种智也。佛智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 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仪式)唐善导往生礼赞中有六时礼赞之文。昼夜六时礼赞弥陀之偈颂也。书中亦有续为六字礼赞之文。又六时勤此礼赞,...乃指定、慧之二庄严。空海之吽字义(大七七·四○七上)谓:“二美具足,四辩澄湛,即是圆德之实义。” p205...(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亦名:五人心念开作七事 子题:饥时、依亲、心念安居唯出四分律 羯磨疏·诸众安居篇:“十诵五人,谓兰若独住、远行...(术语)佛菩萨随众生之类而现形垂教也。...(一)位于浙江杭县吴山西南云居之山中。宋元祐年间(1086~1094)佛印了元于山中开创云居庵。后中峰明本于附近创建圣...(术语)三报及四报之一。此生作善恶之业,来生受苦乐之果报也。...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宫巡视民间生活。有一回,宰相请示国王:祈愿大王出宫,亲自到...
梁武帝(502-549年),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梁武帝博学能文,长于...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一段是说明,既然心外的境界是没有的,为什么我们内心会有种...○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道场,圆满无上佛果。初成道时,佛陀思惟五浊恶世众生迷惑颠倒...
临终念佛十声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在造五逆十恶,造作那么多的恶业,业重的就该牵引他去受报,怎么还能往...
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解门、行门、性格。这当中他认为性格是最重要,一个人有天大...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
二戒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戒。
上篇:二种施 | 下篇:二持 |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
寻
喜足
种智
见爱二烦恼
六时礼赞
二美
法界身
心念五人开作七事
随类
圣水寺
生报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钱财乃五家所有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虚云老和尚法语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临终十声念佛与一生五逆十恶孰轻孰重

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