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推寻】 p1039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页云:推寻者:谓取彼诸相故。又云:推寻者:谓寻求心。...【心远行独行无身昧于窟】 p0358 瑜伽十九卷十七页云: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此于过去一切愚夫无量差别自...(杂语)佛说追荐之福,七分之,死者获一分,余悉属于作者也。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普广菩萨,复白佛言:又有...(术语)言得入于佛道也,又得者证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名数)据宗轮论之说,佛灭后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众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众部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果已成满受】 p0811 瑜伽七十七卷十九页云: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术语)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智度论七曰: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梵名 Ajana-vana,巴利名同。又作安膳林、安禅林。位于中印度娑根多城(巴 Sāketa)附近之林园。至于娑枳多城,则...亦名:大价衣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绫罗入轻。律开受王大价衣,及施主种种好衣。”资持记释云:“王大价衣,谓是...【他骂报骂等戒】 p0488 瑜伽四十一卷十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舍头窣堵波】 p0976 西域记二卷九页云:龙池东南行三十余里、入两山间,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高百余尺。是...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晚课蒙山施食仪...
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义就有邪恶。 曾经,佛陀也遇到迫害,何况我们凡夫。据佛经说,当年,佛陀提倡平等,反对种姓...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主持人: 对净土有兴趣的人初学应从哪里下手比较合适呢? 大安法师: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
问: 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心,万法奚有?以依心所起,无有定体,皆如幻化,毕竟寂灭。...1、修行人要明白因果 别人骂我辱我,打我害我,偷我抢我,是自己没有福,前世今生不能守戒,造下罪业,现生受报。大...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我今天开示佛法要用乌鸦与猪两种动物来做譬喻,大众听闻后应当善自思...
(一)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 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如...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马祖...
三受
【三藏法数】
[出杂阿含经]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之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一苦受谓于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二乐受谓于六尘顺情之境。而有适悦之乐。是名乐受。三不苦不乐受谓于六尘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是名不苦不乐受。
上篇:三科 | 下篇:三因 |
唐朝律僧。生卒年、籍贯皆不详。风神峭拔,识量宽和。受具足戒后专究律学,旁通经论。唐高祖武德(618~626)末年,...
推寻
心远行独行无身昧于窟
追荐七分获一
得入
小乘十八部
果已成满受
游戏神通
安阇那林
王大价衣
他骂报骂等戒
舍头窣堵波
【大藏经】佛说八大人觉经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面对被伤害时的态度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专访大安法师:坚持信仰,敦伦尽份

云何说诸法如幻
修行人的七条正思维

佛法为何要用乌鸦与猪来做譬喻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一百零八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