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悉昙字 (ga)。乃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系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三。又作伽、我、俄、哦、[口...(术语)梵语Ghana,又作伽诃那。译曰坚,坚厚,凝厚,或硬肉。昭内五位之第四。即托胎后,至第四七日,胎儿渐为坚...指资益出世间法身之慧命者。即“世间食”之对称。如九食中之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五食均属之,称为...子题:人男 行事钞·尼众别行篇:“尼摩触戒,与大僧四种不同。一、大僧就坏行中制,莫问死活,但触着便犯,据有淫...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犹如转轮。亦即比喻众生在生死迷界中,受因果业力牵引而轮回不息;犹如车轮之旋转,...【自性散乱】 p0598 杂集论一卷十八页云:自性散乱者:谓五识身。由彼自性,于内静定,无功能故。...(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为极...(譬喻)喻比丘之持戒坚固者。遗教经曰: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着铠入阵。...【法性】 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亦即宇宙间一切现象所具有真实不变的本性。此又作真如法性,亦为真如的异称。法性是万...(术语)六念之一。念佛法之胜利妙德也。...(术语)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世界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龙藏本)...僧伽吒经...
昔日,佛在阿耨达池,对五百位阿罗汉说道:你们各自述说过去世作何善行,以致今世得以成就道果。承佛教诲,五百阿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基本构成部分。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因此,夫妻关系的好坏,不仅...
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对佛教素无信仰,有一位印度的出家人康僧会到吴地(今江苏省吴县),在街头设立佛像,低头焚香膜...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观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问: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不争不要,遇到别人争抢一味退让,视为吃亏是福吗?那这会不会...
只要仰信佛的知见,把它转为自己的知见,我们也就大悟了。这个悟就叫 信忍。 如果能相信我们及他方世界的众生,闻信...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打猎,捉到了一只六牙白象,他就把这只白象献给国王...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
转三心得三身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时事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识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三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等事。故名起事心。此识转时。则能怜愍一切众生。随类设化。即得化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上篇:三种相 | 下篇:三种缘慈 |
梵名 Pā?upata。印度教湿婆派之一。广义而言,为别于湿婆悉檀派(梵 ?aiva-siddhānta),而专指崇拜湿婆为兽主之...
乞洒
键南
出世间食
摩触戒僧尼四种不同
有轮
自性散乱
不可见有对色
着铠入阵
法性
念法
五百尘点劫
【大藏经】百喻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心律法师:既为夫妻,就当珍惜

方寸心间的抉择

妄想跟你过去的生命有关系

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信忍、悟忍、喜忍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