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楼由】 此翻云爱,力士名也。...【法性不可言说譬喩非不相似】 p0766 瑜伽七十三卷三页云:问: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现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说...(真言)陀罗尼之末句,多有娑婆诃一语。秘藏记上曰:娑婆诃:究竟义,惊觉义,成就义,散去义也。此为呼胎藏界大日...(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杂语)小乘之二十部各谓其开祖为部主。【又】真言胎藏界之三部各立部主,金刚界之五部各有部主,部主有二义:一者...(805~881)唐代禅僧。广州岘亭人,俗姓廖。九岁于潭州(湖南长沙)龙牙山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未久往江陵,专研...(术语)译曰学,又曰应学。宜学也。为突吉罗之异名。大日经疏五曰:此中应学,旧译名为式叉迦罗尼。大部补注二曰:...【审观察】 p1340 瑜伽九十九卷十九页云:于自尸罗,三时观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后日分。若见无犯;便生欢喜...【不应理转】 p0325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于所缘境,深生系缚;犹如美睡,隐翳其心。是故说名不应理转。...(术语)真见道之对。谓真见道之后,起后得有分别之智慧,对于前之无分别智所证之真理,再分别变真如之相分,拟于真...梵语 ātma-vādopādāna。为四取之一。取者,烦恼之意。我语取,指缘内身所起之烦恼,即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于最清净甚深法界,诸佛之境,如来所居。...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
问: 师父慈悲,弟子学佛以来,一直很好乐听经闻法。对于思和修,比较懈怠不主动。请问师父,如何提升对思和修的兴...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
初发心用功的人,对佛要求是那么多,达不到满意就怪佛法不灵。记住!佛法是缘起法、因果法,有因才感果,没因感不了...佛在世时,领导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达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婆达多学佛之后,不但没有缩小自己的欲心...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
东来老家的邻居成哥,是他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之内的大哥,那时成哥刚顶了父亲的职位,...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坟场的途中,都必须穿越一块田地。田主人看到比丘老是穿越他的...
如何达到正念真如,在《楞严经》提出了两个法门:第一个破除外境的执取,这个是比较粗分的;第二个是达妄本空,知真...
二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上篇:二种护持事 | 下篇:华严为诸教本有二 |
亦名:对首三十三法 子题:但对首法二十九、内外资缘法有十二但对首、悔犯法有六但对首、白告法有六但对首、制法有...
楼由
法性不可言说譬喩非不相似
阿毗罗吽欠娑婆诃
一法句
部主
善会
式叉迦罗尼
审观察
不应理转
相见道
我语取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不可乐于听闻而怠于实修

论佛教徒的修养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
阿阇世王杀父篡位

出家僧人的四威仪

少年东来忍辱得福
比丘与田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