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书名)画唐百丈山怀海禅师之禅门规式者,称为古清规,今不传。后元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改修之。称为敕修百丈清规,...(天名)Kausika,又曰憍支迦。帝释之姓。杂阿含经四十曰: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一)四大中水大之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性之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中阿含卷四十二分别...(杂语)遗骨也。旧杂譬喻经下曰:昔有人死后魂神还,自摩其故骨。过人问之,汝已死,何为复摩故骨?神言此是我故身...【头陀】 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汏。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为“性相融会”之对称。认为性、相二宗于教义上有优劣之别,明确加以决择判断者,称为性相决判。乃华严宗四祖澄观学...(经名)三卷,后汉安世高译,安般者梵语,数息观也,座禅而数出入气息,以止散守意之法也。梵Anāpāna。...(术语)三世间之一。国土为众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则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别。是名国土世间。...(1241~1316)日本临济宗僧。敕谥“佛国应供广济国师”。后嵯峨天皇皇子。十六岁随侍东福寺圆尔,后又从兀庵普宁,...(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术语)圣者之种性也。谓入道而修三学者。三宝中之僧宝也。行事钞下二曰:三宝圣众。【又】生众圣之行法,名为圣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
问: 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一念心中全体具足,可弟子却感觉不到;事相上的极乐世界又在十万亿佛刹之外,遥不可及。故...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一点力气也不花,也过来了。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
问: 恳请师父解惑,我理解:此心作观音菩萨,此心是观音菩萨,自心作,自心是,所谓周遍法界,众生千万处念,菩萨...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 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
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了这样一则新闻:伊朗一个杀人犯被带上绞刑台,行刑的绳子已套上他的颈项,不料受害人母...
厌离娑婆的心,和欣求净土的心,可以是互动的,有时候从厌离心下手,强化我们的欣慕心;有时候从欣慕心下手,来激活...
余四十年前,在苏州胥门外小日晖硚放生池(灵岩山下院)闭门研读《法华玄义释签》,曾向他处借得《玄签证释》,一开...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那种鸡是好斗成性的;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
法进〔《神僧传》卷第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唯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问其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尔习定不出此山。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州。妃患心腹诸治不损。有绵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能升刀焚火。鹄鸣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入水不溺。并来同治都无有效。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报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与水同性。徐更苦邀。进答曰。尽命于此可自早还。信返具报。王使六司官人犊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进曰。王虽贵胜命有所属。执志如初。信还。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既至山寺礼佛见进。不觉身战汗流。王曰。奉请禅师为妃治病。禅师慈悲愿救此苦。答曰。杀羊食心岂不苦痛。一切众生皆是佛子。何因于妃偏生此爱。王惭愧忏悔仍请出山。乃曰。王命既重不可不行。王自先行。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王曰。弟子步从与师同行。报曰。出家人与俗异。但前行应同到。王行两日方至。进一旦便达。径入妃堂。妃见进流汗。因尔除差。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进令王妃以水[拈/皿]手执物咒愿。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即辞还山。王与妃见进足离地可四五寸。以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龙吟猿叫三日乃已。
上篇:道英〔《神僧传》卷第五〕 | 下篇:僧朗〔《神僧传》卷第五〕 |
【四静虑所治障别】 p0461 显扬十九卷十一页云:问:初静虑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种,应知。一、贪恚害寻。二、苦。...
百丈清规
憍尸迦
水界
故骨
头陀
性相决判
大安般守意经
国土世间
高峰显日
住持
圣种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极乐在现前一念心中全体具足,为何却感觉不到

别把自己看的太重

向观音菩萨求子是如何应的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生命的颠倒与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