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亦名:杀人戒释名 子题:杀生戒、生有二种、色生、无色生、杀戒、众生佛性住色阴中、杀生、众生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一)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二)他性,若从尘生,即他性。(三)共性,若根尘...(术语)阿赖耶识三种境之一。言眼等五根身为阿赖耶识之相分。...法华经玄义论及感应道交,由机应相称所立之三十六句。众生之机与如来相应,是为机应;众生之理性与佛无殊,但于众生...禅宗公案名。临济录(大四七·四九六下):“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又作如来五种说法。谓佛以言说、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力而说法。(一)言说力,谓如来虽以言音宣说三世、世出世...(术语)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术语)一切之心所法与定俱戒道具戒之二无表色及此法之生住等四相,与心王同时同果,又同善等之性其他一切之相,故...菩萨遵循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善友随...(杂语)Ambā,译曰母。名义集二曰:阿摩,此云女母。...缅甸(Burma)东北接我国康、滇,西邻印、巴,东毗泰、寮,南滨孟加拉湾;其巴利语 Maramma(音译摩罗摩),系转讹...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龙藏本)...僧伽吒经...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当她听到佛陀及诸漏尽比丘即将入涅槃,心中想道:我不忍见世...问:念经何以能超度饿鬼。 答: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宿昔罪障今悉消灭,故得超度。 问: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
问: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成刚法师答: 佛在阿弥陀经里,首先说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没有众苦,说极...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士怎样做才是净念相继呢?比如早上、中午、晚上都能念两三个...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现今世道之乱,实为振古所未闻。推原其故,皆由自私自利之心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最痛苦的事可能也是修行。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修行呢?因为通过修行我们才能体会到...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达一个问题,不能明心。为什么我们求明...
辛七师(唐陕府)[《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历代名僧辞典】
释辛七师者。不显出家之号。时姓氏行次呼之既熟人耳。更无别召体焉。实陕人也。始为儿时。甚闻谨肃不尝狎弄。少即老成。其父为陕郡守。观七师之作为谓其母曰。是子非常儿孺。善宜护养之。年甫十岁迥知佛法可以宗尚。凡经卷冥然分其此华此梵。都不缘师教。及钟荼蓼陟屺之痛愈深。虽亲属劝勉益加柴毁。先是郡城南有瓦窑七所。一日哀号之际发狂遁去。其家僮辈蹑迹寻之。见其入窑窖中端坐。身有奇光灿若金色。家僮惊就问无言。惧而徒步。次窥一窑复见七师同前相状。如是历遍七窑。一一见其端坐发光。是以陕服之人重之若神。遇之罗拜焉。
上篇:怀信(唐扬州西灵塔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 下篇:和和(唐京师大安国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
如来有自在的神力,故云如意佛。...
大杀戒释名
一切性
根身经
三十六句
临济真人
五种说法
无碍
心随转法
十种依果
阿摩
缅甸佛教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佛陀姨母涅槃记
超度常识问答简选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成片

生死是幻相,要用信愿念佛来了断

在家居士如何做到净念相继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禅门里的「大死大活」与「悬崖撒手,绝后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