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杂名)Krośa,又作拘卢。拘屡舍之略。里程名。...(术语)谓比丘之受戒年数不久者。比丘之年云腊,由受戒之年度起算。...(仪式)参禅了毕,设斋供养大众也。见象器笺十四。...亦名:僧共坐阶降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僧祇,无岁比丘,得共三岁坐;乃至七岁,得共十岁坐。若卧床,得三人坐。...【其心善逝】 p0831 瑜伽十一卷十二页云:云何其心善逝?谓住方便究竟作意故。...Sanxue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位于香港青山(古称屯门山)之古刹。唐宋之时已有此寺,时称杯渡庵、杯渡寺,原为纪念杯渡禅师而建立。寺之正殿后方...(1215~1289)南宋临济宗僧。温州(浙江永嘉)人。石溪心月之法嗣。咸淳五年(1269),随兰溪道隆至日本。应北条时...(杂语)阳者明也,当阳者谓向于明而动作也。...(338~385)东晋时代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阳氐族世酋。博学多才,有经世大志,雅量能容,士皆乐于归顺。...【八种异熟因由三缘增长】 p0086 瑜伽三十六卷二页云:当知前说八种异熟,以此所说八种为因。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较广,有很多人专门修这个准提法。准提神咒也有很多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在这里列举一...无常,对于所有佛弟子,甚至是丝毫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大众而言,并不陌生。一谈到无常,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生老病死、...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这几天,大家都在为自己忙,这很好。世上的人整天为名为利忙,因为儿女妻子要吃穿,为我而忙...
在佛教的教法中,净土法门是貌似简单、容易,几乎没什么道理,支撑的也就是净土的三经一论而已。(注:三经指《无量...
世间人对财富很追求,但是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财富似乎很难守得住,中国有句话,富不过三代,也许是上天不...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般人大多是为了自己而活,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发展自己的抱负,追求自己的理想...
问: 供佛时为什么要选择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呢? 答: 若以香花灯烛供养佛菩萨...
潜真(道超)(唐京师兴善寺)[《宋高僧传》卷第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潜真。字义璋。姓王氏。太原华族。后徙为夏州朔方崇道乡人也。考珍真即仲子也。年在学数业尚典坟。幼好佛书抑从天性。甫及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于本城灵觉寺。明年纳具戒。自此听习律乘涉游论海。凡曰讲筵无不探赜。属代宗朝。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庄严经。敕真造疏。奏云。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语简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人归宝图。德厚乾坤。明侔日月。仁恕滋物。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鄜坊节度使兼御史中丞杜冕。奏为国请诸大乘经。明诏下于祇园。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十部。续有敕下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身口意业秘密修持。戒定慧学显通宣畅。唐梵文字声韵具知。传译此经善符圣旨。文质相兼璨然可观。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幸陪清众谬在翻传。虚空藏经课虚润色。猥蒙驱策述疏赞扬。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今之所作盖有由焉。有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行契心本。亲睹灵境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仍于现处建窣堵波。寻觐法缘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以大圣为本师。显扬圣德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誓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转祈和尚邀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经。窃恐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即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奏过。真学通内外性相融明。考覆幽玄研精教理。探赜今古比校亲疏。分别异同归于一义。辩犹泉涌思入虚凝。直笔而书记于绝唱。结成三卷。以作准绳。现在未来永无疑网矣。又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兼禀承不空秘教。入曼拿罗。登灌顶坛。受成佛印。显密二教皆闻博赡。关内河东代历四朝阐扬妙旨弟子繁多。加复纲纪兴善保寿二处伽蓝。惩劝僧尼真有力也以贞干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遗诫门人以疾而卧。二十一日右胁累足。口诵弥陀佛号。终于兴善寺本院。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九云。
上篇:法诜(唐钱塘天竺寺)[《宋高僧传》卷第五] | 下篇:澄观(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宋高僧传》卷第五] |
【五境】 又名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法,指为五根所取的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即:色境、...
拘屡
浅腊
罢参斋
比丘共坐阶降
其心善逝
三学(tisrah siksah)
青山禅院
大休正念
当阳
苻坚
八种异熟因由三缘增长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准提咒的不可思议功德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唐代高僧怀感大师

只有阴德才能福泽子孙后代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投胎转世
圣严法师《对自己的良心及奉献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