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巴利语 brahma-cakka。法轮之别称。有多种解释:(一)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二)以佛为真梵,乃真梵王之力所...凡二卷。日本三论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决定往生之义。分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纲。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教文部...(术语)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谓二种非善非恶之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之我...谓菩萨所具足之二十种力用。无量寿经卷下就净土菩萨之力用举有如下二十种,即: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常...(职位)禅林司灯烛之职。...(术语)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区别为五时者。天台涅槃等所立,有种种之不同。...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谏习近住者,尼须善朋,方能胜进。同伴滥恶,耽染情深,但增不善。故谏令别也。”济缘记释云...梵语 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又作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国土。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大三二·五七三上):...(名数)佛部为菩提子,金刚部为金刚子,宝部为宝珠,莲华部为莲子,羯磨部为杂宝。见略出经四,摄真实经下。...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比方说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别,你看外道他们也是出家,希望...我们在工作时,无论与谁互动,都要以尊重的态度,将对方视为菩萨。像在法鼓山团体中,大家会互称对方为菩萨,就是将...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愿心、还要有三种心。这三种心就是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这个深心就不是浅的心,是你深深...
问: 法师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大安法师答: 一个出家人给众生治病,当然首先还要出于慈悲心,不要把它作为一...
了知六道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所以我们就得要尊重一切众生,要报一切众生的恩,在菩萨眼里,就...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入秋后,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绝地推上市面,而且水果的选择又多。加上秋季天气干燥,吃一些清甜润喉的水果最滋...
法通(京师法海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通。姓关。京兆鄠人。小出家。极尪弱。随风偃什似任罗绮。由是同侣颇轻之。通辄流泪。一朝对观音像慨慷曰。通闻菩萨圣鉴所愿克从。乞垂提诱免斯轻侮。因斯诵观音经昼夜不舍。后岁余归本生觐母。旦食讫。假寐于庭树下。少间口中涎沫流液。向有三升。母以为物忤。遽呼觉问。何事如此。通曰。向见有人遗三驴驮筋。通啖始一驴。娘呼遂觉。余二失之。自尔觉身力雄勇肌肤坚[革*卬]。密举大木石不以为重。寺有僧戡者。膂力之最。通窃取袈裟安在柱下。戡初不见。谓是神鬼所为。通笑为举梁抽取。戡大骇服。有大石臼重五百余斤。通于南山负来供僧用。今见在贮水施禽鸟。隋高祖重之。有西蕃贡一人。云大壮。在北门试相扑无得者。帝颇恧之云。大隋国无有健者。召通来令相扑。通曰。何处出家人为此事。必知气力。把手即知。便唤彼来。通任其把捉。其人努力把捉。通都不以为怀。至通后捉。总揽两手急搦。一时血出外灒。彼即蟠卧在地乞命。通放之曰。我不敢杀捉。恐尔手碎去。于是大伏。举朝称庆京邑弄力者闻而造之。通为把豆麦便碎。倒曳车牛却行。当时壮士命为天力士也。炀帝末。避乱隐南山。乃负一具硙并犊子。大神通也。未几丁母忧出山归葬。事了返山。虽力兼百夫。未曾忤物。精诚节约。时辈推之。以武德初卒。春秋五十六。
上篇:慧聪(唐益州福化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 下篇:法施(巴陵显安寺)[《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
指长期之修行。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大九·五九下):“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长期修行以...
梵轮
决定往生集
恶作
二无记
二十力
灯头
五时教
谏习近住法
一佛世界
名闻利养
五部念珠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注音版】朝时课诵
【大藏经】悲华经

想了生死必须掌握正确的轨则
圣严法师《如何与难沟通的人一起工作》

念佛要具足三种心

出家人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幸毋相忘众生恩
佛今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