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漏尽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漏尽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名数)华严一经为七处八会之法,故谓为八会之经。慈恩寺传序曰:八会之经谓之为本。...隋代僧僧粲着。文帝开皇年间,僧粲曾于总化寺大开讲肆,接化学众,后于开皇十七年(597)受任命为“二十五众”中之...【三种增上】 p0182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九页云:复次有三种增上。一、自增上。二、世增上。三、法增上。自增上者:...凡十八卷。宋代惟净译。又作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海意菩萨法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为大方等大集经第五...(术语)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于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力波罗蜜多】 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罗蜜...【二转依果】 修唯识行,于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此时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转得二种殊胜妙果。即转烦...【非已灭法】 p0713 品类足论六卷九页云:非已灭法云何?谓未来现在及无为法。...(佛名)Śākyamuni,印度迦毗罗城Kapilavastu,主净饭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āyā,名呼悉多太子。诞生于...【非安立真实】 p0715 瑜伽六十四卷五页云:非安立真实者:谓诸法真如。 二解 瑜伽六十四卷十四页云:云何...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ye) 南(nan)无(mo)达(da)摩(mo)耶(ye) 南(nan)无(mo)僧(seng)伽...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愿佛天中天,普为说之。...
发心是人的信心、决心;随缘就是可有可无,可以做可以不做,或者说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也无所谓。发心的人,是他要...
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行不能兼顾,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一句弥陀具足无量光寿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小学生、愚夫愚妇他们念佛得什么真实受用呢?大家要明白,每尊佛...
昨天有人问:请问师父个问题,我一个同事也学佛,说几天前带着孩子去亲戚家,孩子4岁,刚好亲戚家出殡,孩子回来后...
【原文】 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着。羿①着射,僚②着丸,连③着琴,与夫着弈者至屏帐...
随着我们佛法修学时间的增长,我们整个修学的功夫也应该要相对地提升。 我们刚开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们的心都是...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他...
智首(唐京师弘福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二]
【历代名僧辞典】
释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家世丘园素居物表。随官流寓徙宅漳滨。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髫年离俗驰誉乡邦。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权示五门拥其三业。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览属遗教戒为师本。定慧众善自此而繁。义理相符敢违先诰。所以每值律徒潜声谘问。随闻弘范如说修行。由是五众分騼。莫不就而请谒。俄而母氏辞世。复入道门。名为法施。住于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仪。志欲预有。制门誓愿奉而承则。然尼众在道。染附情深戒约是投。率多轻毁。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声高魏土。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启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许也。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恭附遵修缉谐伦伍。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讣。时过三载方遂素怀。二十有二方禀大戒。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证。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实。自尔旦夕谘访挺出恒标。虽教所未闻。而行仪先备。及寻律部多会其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义乖滞者。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后听道洪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寻文比义。自言迥拔。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刚正严明风飚遗绪者。莫尚于首矣。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懿德敏行咸共器之。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亲管缁属预在下筵。时共美之重增荣观。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学无归。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解既冥通声光三辅。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新解润以前闻。有识悟其玄规。更开讲肆既副本愿。登即然之。每日处众敷弘。余时却扫寻阅。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并对疏条会其前失。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商略古今具陈人世。着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再敞殊文统疏异术。群律见翻四百余卷因循讲解。由来一乱。今并括其同异。定其废立。本疏云师所撰。今缵两倍过之。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七众周睇于贞观者。首之力矣。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而兼经通诲。道俗奔随。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沈文伏义。亘通古而未弘。硕难巨疑。抑众师之不解。皆标宗控会。释然大观。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统详决矣。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赞之功靡替。遂得知归秦土。莫不宗猷法镜。始于随文末纪。终于大渐之前。三十余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而复每升法字规诫学徒。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闻者垂泣无不惩革。大业之始。又追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供事转厚弥所遗削。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雕丧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余段。于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蓥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于塔右。贞观元年。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乃诏所司搜扬英达。佥议所及遂处翻传。其有义涉律宗。皆谘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奉为太穆皇后。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恐侥幸时誉妄登位席。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百辟上闻。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其有预在征迎。莫不谘而趣舍。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于漳表终至渭滨。随方陶诱恰穷本愿。庆本所念未几而终。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摸揩。时共重之。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并诸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至二十九日。装办方具。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众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弄。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县夫三百筑土坟之。种柏千株于今茂矣。慕义门学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门。许敬宗为文。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博见之举通古罕例。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雠勘群宗多乖名实。非夫积因往世。故得情启天乘。数百年来收宗始定。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随务造仪皆施箴艾。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饰蓥发堂中。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每讲出罪濯诸沉累。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自终世后此事便绝。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不觉谓之。生常初未之钦遇也。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溢目者希将还京辅。忽承即世行相自崩。返望当时有逾天岸。呜呼可悲之深矣。
上篇:智诜(唐益州龙居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 下篇:慧琎(唐京师普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二] |
【四支摄诸断行】 p0456 瑜伽七十卷六页云:复次若有苾刍,勤修神足;略由四支,摄诸断行。一、修习支。二、证胜进...
漏尽智力
八会
十种大乘论
三种增上
净印法门经
合爪
力波罗蜜多
二转依果
非已灭法
释迦牟尼
非安立真实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十小咒注音版
【大藏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发心的人是上等命,随缘的人是中等命

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不要住在上面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妙莲老和尚《念弥陀圣号的利益》

【推荐】佛法看身体健康的原因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