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令褒竖义。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李荣不胜其愤曰。如此解义。何须远从吴来。褒答曰。三吴之地本出英贤。横目狗身旧无人物。尔后诸寺连讲。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龙朔元年驾往东都。别召追往。频入宫禁。义论横驰。乃于净土讲解经论。七众载驱群公毕至。英声逾盛。不久遘疾卒于净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揜。皇上悼伤久之。遂敕送柩。返金华山旧寺。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即自他共离之四性。四者即:(一)自性,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二)他性,若从尘生,即他性。(三)共性,若根尘...Luoyangjialanji 佛教著述。北魏杨炫之(一作羊炫之或阳炫之)撰。5卷。著者生卒年不详,事迹可考者甚少。据著...日本佛教用语。“体失往生”之对称。体,指五蕴所成之秽体。诸行往生之机,临终时亡失其秽体,始能往生,称为体失往...(杂语)诸佛之常法于四处立支提:一生处,二得道处,三初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见法苑珠林三十七。...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p253...凡二十卷,目录一卷。又称禅宗辞典禅林象器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编,日本宽保元年(1741)刊行。系搜集百...善业叫做白业,故善业所感的果报,叫做白报。...在五根中有浮尘根和净色根之别,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叫做浮尘根,因为它是虚浮之法。...【无动】 p1042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页云:无动者:谓一切相,皆远离故。...(术语)以佛之三密加持众生之三业也。...【缘五事境修几念住】 p1305 瑜伽七十二卷十五页云:问:缘相为境,修几念住?答:四。问:缘名为境,修几念住?答...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萨成佛之弘轨也。轨不弘,则不足以寮群异指其归;性不尽,则物...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
《佛印了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一念静心,终成正觉;蛙步不休,跛鼈千里。根有利钝,器有浅深,及其成功,一也。...
净慧长老化身窑开启 进行舍利分拣 将初步拣出的净慧长老舍利供奉于灵堂内供信众瞻礼 净慧长老舍利子 5月1日,黄...诸位莲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整个社会上都在忙碌着过春节,每个家庭都是那样的吉祥和睦,共度新春佳节。作为我们佛...
念佛能以转逆境、消灾难、生极乐,这是何等的大事,偏看的很轻。多用太忙了、没时间,几句话,把万劫难逢的大便宜拒...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扰,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楞严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乃至昏扰扰...
疾病,是谁也不能幸免的,在佛法中说人生有老病死,把病列为人生的四大痛苦之一。依佛法观察人生,平时有病的人,固...
义褒(唐京师慈恩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义褒。姓薛。常州晋陵人。盖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计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专经强对。亦当时之僧杰矣。褒优柔教义。屡启请之谈。将事通览。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旷在陈朝。兴皇盛集。时当法选亟动神几。法主既崩遍流视听。长干禅众栖霞布公。并具式瞻亲沾余令。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褒敬竭义筵纵思披择。诸方后锐将事别轮。旷亦劝褒行传灯礼。乃从之。传经述论三十余年。光问五湖驰名三辅。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终日坐忘会。慈恩申请搜扬髦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征延。便符昔愿。即而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盛处权衡。当阳弘演。承思远问用写繁芜。亦既至止共许幽致。乃诘大乘经论。无所不通。唐朝后学多尚名体。耽迷成性胶柱守株。如何解网以开玄照。请所学宗顿讲十遍。勒诸门位并往归依。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纫解玦疏刷神[怡-台+禁]。责以三开征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经难论易。悼时俗之反昏。论释深经。诲今闻之异昔。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半讲已后方明贤论。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竦拔之神奇。伏其辩给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并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并若道法于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浪嘲云。既唤我为先生。汝便成我弟子。褒曰。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刍荛嘲谑尘黩天听。虽然无言不酬。聊以相答。我为佛之弟子。由以事佛为师。汝既称为先生。即应先道而生。汝则。斯为道祖。于时忸怩无对。便下座
上篇:道洪(唐京师慈恩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 下篇:僧副(梁钟定林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
南北朝之学僧。甘肃凉州武威人。少壮即通达老庄之学,巧解经律,尤好论议。刘宋武帝大明(457~464)末年,渡江至多...
一切性
洛阳伽蓝记
不体失往生
四处立塔
人中三恶
禅林象器笺
白报
浮尘根
无动
三密加持
缘五事境修几念住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大藏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念佛的七大误区

参禅之四易四难

净慧长老化身窑开启 初拣出血舍利
大安法师:佛教徒要常常准备

不忙歌

佛教如何看待神秘通灵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