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有量法】 p0542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有量法云何?谓若法,果及异熟俱有量。...(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如世尊言。所有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如来于中。最称第一。最胜最尊。最上无...又作炖煌菩萨。(一)梵名 Dharmaraksa。音译昙摩罗刹、昙摩罗察。原为月支人,以世居敦煌,故姓支。八岁出家,师事外...(434~499)南齐僧。安徽寿县人,俗姓朱。少而神思沉审,安苦务学。初从彭城昙度学三论,后随庐山慧龙研习法华,对...开,开除;会,会入。开除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方便教,而归入真实之一乘教法,称为开会。此系天台宗对于法华经所...(术语)Mānḍala,梵语曼荼罗,义译为坛。以筑坛安置曼荼罗之诸尊故也。坛形有种种。密门杂抄曰:今于堂内造木坛...【趣生】 p1326 此亦中有之异名。瑜伽一卷十七页云: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宿住随念通者,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随念前际所行者,谓随念过去生名字种族等展...Miaofalianhuajing 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 起源 一般认为此经起源甚早,并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陆续完成...禅宗公案名。又作圆悟祸门。圆悟,即宋代临济宗高僧圆悟克勤禅师。一日,有僧问圆悟“如何是佛”,圆悟答以“口为祸...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
在理和事的圆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达心佛双忘的时候,才会会得那个真实义,这叫会须心佛双忘后,日照山川处...仰山慧寂禅师问沩山灵佑禅师:「百千万种现象一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办?」沩山说:「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
跟着悭贪嫉妒而来的,是自赞毁他。在这里的同学每天诵戒,都知道《菩萨戒本》第一条,最严重的就是自赞毁他,自己赞...印度的琉璃王率领着一百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唱着胜利的凯歌,准备回国。将士们的盔甲擦得雪亮,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原文: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走进佛寺大门,你会看到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相貌丑陋,从很远的地方来拜见佛陀。 当时,围绕在佛陀四周...
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 《摄波罗蜜多论》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历代名僧辞典】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尝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少亡。贤三岁孤与母居。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伏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胜。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谘讯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云有佛驮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至。贤遂愍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主矜其远化。并倾心资奉。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余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暗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因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什每有疑义必共谘决时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余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但染学有浅深。得法有浓淡。浇伪之徒因而诡滑。有一弟子。因少观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贤未即检问。遂致流言大被谤读。将有不测之祸。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或逾墙夜走。半日之中众散殆尽。贤乃夷然不以介意。时旧僧僧[(丰*力)/石]道恒等谓贤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申。以为慨然耳。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欢惜。白黑送者千有余人。姚兴闻去怅恨。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贤报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闻至欣喜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亦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数诸经。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止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遗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小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愧。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便请俱归安止道场寺。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京师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林书曰。斗场禅师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至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于道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华戎。妙得经意。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又沙门法显。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复请贤译为晋文。语在显传。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贤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上篇:赖耶果相 | 下篇:昙无谶(晋河西)[《高僧传》卷二] |
乃譬喻如来为度众生所作之方便行。如来见众生欲造诸恶时,即为彼等说三十三天之常乐我净,使闻者心生喜乐而勤作善业...
有量法
不觉现行位
无上丈夫
敦煌菩萨
僧印
开会
坛
趣生
宿住随念通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圆悟祸门
【大藏经】【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到达心佛双忘时,才会会得真实义
圣严法师《非干我事》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受诸剧苦
真正的敌人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
佛教「四大天王」的表法含义
以貌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