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禅宗公案名。古德,指宋代洪州白兆山之志圆禅师。一僧问志圆如何是万行,志圆答(卍续一四八·一二一下):“今年桃...【止】 p0389 瑜伽三十一卷八页云: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人名)Guṇadatta,三藏法师名。译曰德施。见续高僧传二。...(术语)谓烦恼之业缘也。净住子曰:众等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历游天竺记传》,一称《法显传》,或称《佛国记》,一卷,晋法显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撰。法显,平阳郡武阳...【六顺明分想】 p0306 集异门论十六卷一页云:六顺明分想者:云何为六?答:一、无常想。二、无常苦想。三、苦无我...【小心与大心】 p0235 俱舍论二十六卷六页云:小心者:谓染心。少净品者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者所好习...(术语)有情之异名。犹言含识,怀抱灵识之义也。西域记序曰: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 rā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礼佛大忏悔文...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一部大藏经中,到处阐明着因果律,不仅在三界六道中都遵循着因果律而随业受报。直到成佛离不开因果。 因果律中,布...
奉施佛及僧,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 物质供应是有限的,也有断的时候,要是护持佛法,使未来的很多人得度,这个...
世人想求长生,殊不知修净土法门正能获得长生不老。 昙鸾大师就有这个觉悟,昙鸾大师为什么修净土?他原来也想修仙...
本文从经典中选取了十二个形象的比喻,目的在于揭露美色的真相,警告人们贪色的过患。具体分美色、贪淫好色、贪淫好...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三宝物。 三宝物它是供佛、供法、供僧的,特别是道场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是三宝...佛陀住世时,众僧日中一食,托钵化缘毕,或在山林间经行,或于树下静坐思惟谛理,个个摄心专注,精进行道。 一天,...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想跟大家说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一个宰相之子的故事。就是我们佛...新来的小沙弥,按法师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经书。几百本经书由一匹枣红马驮着。 在途中,小沙弥一直紧紧地牵着马...
惑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惑】惑即烦恼。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者,谓之惑。亦即指身心恼乱的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心的作用。《成唯识论》卷八载:‘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以众生迷惑于事理,发有漏之业,润当来之‘有’,而为生死相续、展转不已之因者,称之为惑;即特指因不知佛教义理与信仰,以致迷惑于认识之对象而言。在十二缘起中,无明为发业之惑,称为等起因;爱、取二者为润生之惑,称为生起因。又由修行阶段之差异,惑有见惑、修惑二种,其迷于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者,称为见惑,或称迷理之惑;迷于一切事理者,称为修惑,又称迷事之惑。十随眠中,贪、嗔、痴、慢、疑五种为修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则属见惑。其中贪、嗔、慢三种唯缘各别之事而生,不能遍行三世诸事,故称为自相惑;五见、疑、无明等七种,则缘多事而生,能遍缚三世诸事,故称为共相惑。 生死相续第一原因,是惑。惑是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活动的后果,但烦恼不是心外之法,只不过是妄执投影于心识的相分,由此而起迷执。迷执有二,即我执与法执。由此二执,而有生死流转。由我执所起的惑名烦恼障,由法执所起的惑名所知障,见‘二障’条。
上篇:散乱心所 | 下篇:惑杂染 |
指佛弟子优陀夷。谓劝发化导人,于佛弟子中以优陀夷为第一。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大二·五五七上):“善能劝导,...
诸佛菩提
古德烂杏
止
奋拏达多
苦业
历游天竺记传
六顺明分想
小心与大心
怀灵
贪爱
法事赞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越施越富,这已经是佛门的常识了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护持佛法的功德大

修净土法门获得真正的长生不老

贪淫好色的十二个比喻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哪三类
护心勿起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