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与“观”之义同。往生论注卷下解释观察之字义(大四○·八...(行事)Ṣaḍ-vaśa,法会名。译曰六岁会。十诵律五曰:沙婆婆瑟会。注:六岁会也。...(术语)七觉分之一。新译曰轻安觉支。除一切之心缘而身心轻安也。见智度论十九。...【不妄语】 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不妄语与...指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化导学人时,惯常以简洁之一字说破禅之要旨,禅林乃美称为云门一字关。又称一字关。人天眼目卷...(?-805)唐代高僧,为净土宗第五代祖师。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在睦州开净土道场,集众念佛。师每念佛...为阎魔王(梵 Yama)之意译。谓能静息诸罪。即依阎魔王之方便示语,能令罪者知己之罪,而不更造罪。[瑜伽论记卷十...(术语)又云不动业,三行之一。谓修禅定而生于色界无色界也。禅定离心之散动,故云无动,生天之果报决定而无移动,...矩矩吒翳说罗,梵名 Kukkute?vara。为高丽国之异名。矩矩吒,乃鸡之意;翳说罗,为贵之意。据慧琳音义卷八十一载,...(术语)大三灾之一。四劫中之坏劫。火风水三灾,转转而起,以荡尽世界。前七度之坏劫,火灾相次而起,荡尽色界之初...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礼佛大忏悔文...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气,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会生气,百分之六十的人每个星期都会生气...经文: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一)五戒是良师 一、众生受戒入佛位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己不随境转。 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 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
龙树菩萨《中观论》有一个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空怎么去理解呢?就是因缘所生法...从前有个国家物产非常丰饶,而为他国觊觎,面临战争的侵略。所以国王大举征兵,动员国内十五岁至六十岁的男子参战。...
性境不随心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性境不随心】对于三类境,玄奘三藏有偈子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宗镜录》六十八解释‘性境不随心’曰:‘性境者,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有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这段话的意是:性境、不藉心识能缘的分别力,而由自己的种子、由因缘力任运而生。因为心识的分别计度,有善有恶,而性境是如其本质而被觉知——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觉知。外境无善无恶,只是无记,这就是性境不随心。
上篇:性境 | 下篇:性境五不随 |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五分,亦得四揲大衣枕之。中含,多处文云,枕大衣,卧七条中。婆沙中,亦尔。” 资持记释...
观察
沙婆婆瑟
除觉支
不妄语
云门一字关
少康
静息
无动行
矩矩吒翳说罗国
水灾
造像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用智慧来化解脾气
正如法师《佛教对饮食的看法》
妙莲老和尚《五戒是良师》

用佛号来熏习我们这颗心

平常颠颠倒倒,临终很难有正念
放下即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