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杂名)法事之坐席也。楞严经一曰: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北齐书杜弼传曰:四月八日,魏帝集名僧于显德殿,讲说佛理...(术语)本是汉朝官符所用者。后巫者以为咒语。演密钞二曰:且如此方言言,亦有显言,有咒语如急急如和律令等,咒火...(譬喻)比迷于海,譬觉于岸。佛也者,到于悟岸者也。玄赞一曰: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又】(人名)元吴兴沙门...【缘变】 为‘生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之变诸法,分别为因能变(生变)和果能变(缘变)两种。果能变之变,为变...佛教居士从事宗教活动的团体。1918年创始于上海。1923年改名世界佛教居士林,聘谛闲、印光、太虚为导师。1926年居士...系天台宗九祖湛然为喻显“本迹二门”之理,于解释法华经踊出品中“父少子老”之譬喻时,所权假施设之药名。本,指久...(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观...系禅林中新近被允许挂搭者,为表示对住持之谢意所举行之仪式。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对此仪式有详细记载,并谓(大四八·...(物名)入浴时所用之布也。百丈清规六曰: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缀,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身,方...(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乃半开而即将盛开之莲华。“未敷莲华合掌”则系密教基本印母十二合掌之一,呈现莲华未开而将开之形,作二掌相合而中...佛说出家功德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问: 什么叫自性?该如何把握自性一词的正确的内涵?一个人如果把明意识、潜意识里面所有的妄念,包括微细的妄念完...这修行都得有一个外缘帮助,有房子住,有饭吃,这就是因缘成就,丛林就有这个好处。你一个人住到深山里边,如果你真...网络学习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体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 1、只学不修不证...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真;行实则凡所云为,无一行而不实。故...民众就是老百姓,官员常常被称为父母、父母官,这个称谓就是要提醒官员,你对待子女是什么态度,就应该对老百姓是什...《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说:若人梦中见四种相者,皆是最上吉祥胜相。何等为四?一者、白莲华。二者、白伞盖。三...我们一生都是为了身见,为了享乐为了这些东西,一生为他人做嫁衣裳,忙忙碌碌,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是在造恶业。等...人活在世上,追求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拥有的东西失去之时,总是让人心痛不已,而想得到的得手之前,总...
戒贤智光判教之争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戒贤智光判教之争】戒贤、是唯识宗十大论师中心人物护法的弟子,同时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学时的老师。智光,是与戒贤同时代的大乘空宗论师。关于他们二位的争论,法藏的《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中说︰‘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一名智光,并神解超论,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天竺独步,轨范成规,遂各守一宗,互为矛盾。谓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明数,用三教开宗,题自所依为真了义,……’戒贤依深密、瑜伽等经论,立三时教判,谓︰一、第一时有教︰此谓众生迷执有我,因而起惑造业,沉沦生死。释迦牟尼初说法时,说业感,因缘,四圣谛等法,以破其执著。《四阿含经》等小乘经典,皆属此教,这是不了义教。二、第二时空教︰谓小根者闻四圣谛法,虽断我执,而于诸法,执为实有。佛为破彼等法执,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令舍小乘而入于大乘,如《般若经》等大乘空宗经典,皆属此教,此虽比初时教进步,但仍不是了义教。三、第三时中道教:谓于前二时,互说空有,未契中道,佛于第三时《解深密经》等会中,说唯识中道之理,断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执著,入于非空非有的究竟了义。如《华严》、《深密》等大乘经典,皆属此教。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识中道,才是终极的了义教。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观点,亦判佛教为三时,即:一、第一时中:如来为诸小根,说小乘法;即‘心境俱有’的教法。心是主观的心识,境是客观的外境。二、第二时中:如来为中根者,说法相大乘,所谓‘境空心有’的教法。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有宗主张‘境空心有’,所谓万法唯识,外境是心识所变现。三、第三时中:如来为上根者,说无相大乘,所谓‘心境俱空’的教法。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只有《般若》、《中观》等经论才是终极的了义教。上述二种判教的主张,无非都是抬高自宗,贬抑他宗罢了。但在当时,却造成了空有两系的宗派之争。事实上,大乘佛教是随著时代的演变而发展出来的,而大乘经典也是大乘思想兴起后,无数学问僧依据原始经典的精神的呕心沥血之作。以今日眼光来看这种判教的诤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上篇:戒贤 | 下篇:戒学 |
【有见无见法】 p0548 瑜伽一百卷十六页云:言有见者:谓若诸色,堪为眼识及所依等,示在此彼,明了现前。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