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嫉心所】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成唯...禅和子、禅和者之略称。即参禅者。禅关策进(大四八·一一○三下):“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物名)佛钵名。五分律十七曰:佛在苏摩国自作钵坯,令窒师烧初成,金钵次成。参照苏摩国钵条。梵Somapātra。...指顺应众生之根机,从万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流出之意。以此为佛之教法。又作法界传流。手杖论(大三二·五○六下):“...【趣向事】 p1326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能生五趣;于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明末武源(位于江苏)人。法名孝廉,别号无依道人。任杭州府海宁县盐官。因读楞严经而弃官舍儒,趣入禅门。崇祯元年...禅林用语。且喜,意即幸喜、总之是可喜;没交涉,言与所义不相干,为否定前人之语。即含有一往随喜前人之语而后否定...(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部众之一。伊舍那之眷属也。与器手天并手把酒器,故名。...与天台宗山外派之“真心观”相对。乃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礼(属山家派)所盛倡之观心法。谓于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中,所...(衣服)又云大衣。二十五条之郁多罗僧衣也。法华文句十四曰:言上衣者即大衣也。...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毗尼日用切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
一、邪淫心重的人。 第一个消减的是福禄。官位降低或不顺利。有的人官位就是提拔不上去,因为自己的福和禄已经不够...念佛也是禅 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禅呢?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走向一个目的--离苦得乐、消业除...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的错误。我们身、口、意三业,...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
现在的小孩都成了家庭的小皇帝,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围着他转,不是这样子的,这是溺爱。小孩子要让他为父...我们现在每一个念头都与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经开悟无烦恼了,而我们却仍被烦恼所遮盖。念头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就...
提到往生的问题,有很多居士问:临命终时,是不是最后一念在阿弥陀佛上才能往生?如果这一念没有在阿弥陀佛上,能不...
四禅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为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四禅的差别,乃由所摄静虑的不同而分为四种。《俱舍论》卷二十八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谓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对治支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者,则为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之为‘自性支’。
上篇:四种缘起 | 下篇:四禅天 |
(杂语)小乘之圣者,回心于大乘后,至入初僧祇之位,其间所费之修行时间也。...
嫉心所
禅和
苏摩钵
法界等流
趣向事
徐昌治
且喜没交涉
毗尼
器手天后
妄心观
上衣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超拔——《地藏经》的启示

人走霉运的三个原因
圣严法师《念佛禅七开示精华录》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来果禅师悟道因缘

要让孩子吃苦,不要溺爱小孩
愿消三障诸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