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一)禅林中,任命某人担任何种职事,称为差定。[丛林盛事卷下] (二)指记载法会仪轨之簿。 p4089...(界名)十界之一。差别于其他九界而谓之界。...(杂名)大小便也。法华经授记品曰:便利不净。...【境】 境为感觉作用的对象,又作境界、尘。即根与识的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的对象。引起眼、耳、鼻、舌...为密教大日经说会曼荼罗之内眷属中,十九执金刚之一,司掌如来大空不生之智德。此尊乃住大空之慧,观缘起之实相“不...(术语)离一切疑结之定心也。见智度论四十七。...菩萨名,又译作龙猛,南天竺人,生于佛灭后八百年间,提倡中观性空之学,著作很多,且有大乘佛教八宗之祖的美誉。...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往昔三千尘点劫以前,大通智胜佛出世,宣说妙法莲华经。此佛曾为其出家之十六子讲说法华...(地名)Yugaṁdhara,山名。瑜干驮罗之略。译曰双持。慧苑音义上曰:乾陀山,具云瑜干驮罗。言瑜乾者,此云双也,...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共不共】 为‘共’与‘不共’的并称。共,是共通的意思;不共,是指特殊而不共通的意思。就识的所依而言,为二识...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雨宝陀罗尼...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 有通人...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念头所建立的,这个念头就是我们的心,离开念头就没有外物,...
在台湾每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位过于肥胖,胖小孩的比率高达20%,不仅大大超出10%的全球平均值,更让胖小孩跻身为心血管...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不堪为伍的;一个言而...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智慧...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问:台湾人小孩越生越少,父母的期望也越高,许多年轻学生因压力得了忧郁症 ,还有不少人习惯性自残。曾有人向您寻...
当你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念头就是评判。你感受到了就一定会评判。而评判最终结果会落在...
五重唯识观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五重唯识观】此为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由粗至细,总有五重。《成唯识论》曰:‘遍计所执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成实性,唯胜义识,是故诸法皆不离心。’观此唯识三性的道理,自粗至细,五重观法,曰五重唯识观,即:一、遣虚存实识,以心之境,是遍计所执的虚妄法,体用非有,故而遮遣;内心诸法,为依他圆成,体用非无,故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的观法。二、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各各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此四分中,相分为所缘之境,后三分为能缘之识。而相分之境为虚妄,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此为心境相对的观法。三、摄末归本识: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了别境的作用,此二者均从识体生起,故识体为本,相、见二分为末,所以离开识之自体分,就没有相、见二分的存在。故摄末归本,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四、隐劣显胜识: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胜,心所是相应作用,是劣。故隐去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五、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之自体分,是依他(因缘)起之事相,八识心王之实性,是二空所显之真如——圆成实性。故舍遣依他起之事相,证得圆成实之理性,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复次,以上五重,乃在说明悟入三性的层次,故离三性观则不存在。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所载。
上篇:五相 | 下篇:五根 |
据传佛陀入灭后,教团中即有论诤产生。未参加第一次经典结集之富兰那(巴 Purāna),即不承认结集之结果。佛陀入灭...
差定
地狱界
便利
境
住无戏论执金刚
散疑三昧
龙树
大通结缘
乾陀
法身
共不共
【大藏经】【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大藏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腥荤扰五脏,素食益健康

人生的十个好习惯
惟贤长老《三皈的广大意义》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圣严法师《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