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驮什。此云觉寿。罽宾人。少受业于弥沙塞部僧。专精律品兼达禅要。以宋景平元年七月届于扬州。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什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龙光道生东安慧严共执笔参正。宋侍中琅玡王练为檀越。至明年四月方竟。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并行于世。什后不知所终。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增上戒障】 p1314 瑜伽九十九卷十四页云:云何名为增上戒障?谓如有一,或是奴婢,或是获得,或有所言,广说一切...【转】 瑜伽十卷十八页云:云何转?谓三界五趣。 二解 此大菩提五相之一。瑜伽七十四卷十一页云:云何为转?当知此...【释迦菩萨超九劫成佛】 p145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七卷十一页云: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砂。或曰补砂。彼佛有...(人名)室利鞠多,唐译曰胜密,曾设火坑毒饮,欲害佛而不能遂,谢咎归依。见西域记九。旧译曰德护,佛说德护长者经...凡二卷。全称大乘掌珍论。印度清辩(梵 Bhāvaviveka)着,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有关空义之论述...义净,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十四岁出家,即仰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及从慧智禅...【四相】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住、异、灭等四相,此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唯识宗主...(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术语)佛十号之一。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堤Puruṣa-damya-sārathi,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虽亦...指七七日之终。一般为亡者在四十九日内行追荐祈福之法,而以每七日为一阶段,至第七个七日,即称为七七,亦可称为尽...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释迦牟尼在尚未成佛之前,经历许多的修练,因而获得极大的智慧。 有一次,他有事必须赶往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当时的...问: 请师父开示,是否得了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更易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 大安法师答: 这个问题是这样来看待的,阿...
1、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润...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难以收拾了。所以初学念佛,一定要计数。计数念佛,可能对大家...
想得一个见地,想得一个功夫,这都不是想出来的,想也是妄想,你想得一个什么都是妄想。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功夫用好,...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面讲过的话,都是...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一、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唯识所现,外境...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
佛驮什(宋建康龙光寺)《高僧传》卷三
【佛教人物传】
上篇:昙无竭(宋黄龙)《高僧传》卷三 | 下篇:浮陀跋摩(宋河西)《高僧传》卷三 |
“广教”之对称。又称略戒。以释尊成道后,弟子未犯戒之十二年间,佛所教诫之法,即(大二二·一○二二下):“善护...
增上戒障
转
释迦菩萨超九劫成佛
胜密外道
掌珍论
义净(635—713)
四相
本心
调御丈夫
尽七日
三阿僧祇劫
【大藏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思惟略要法
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
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秋季最佳的5种润肺止咳食物
初学念佛不可散念,必须计数

有一丝毫的放不下,功夫就不得现前

以金刚慧断烦恼
外境永远没有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