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灵源禅师。名惟清。生南州武宁陈氏。方垂髫上学。日诵千言。吾伊上口。有异僧过书肆见之。引手熟视之。大惊曰。菰蒲中有此儿耶。告其父母听出家。从之。师事戒律。师年十七为大僧。闻延恩院耆宿法安见本色人。上谒愿留就学。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壑耳。岂能藏哉。黄龙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无后。时清至黄龙泯。泯与众作息。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诸佛前曰。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阅玄妙(当作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就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宝觉。觉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清丰神洞冰雪。而趣识卓绝流辈。龙图徐禧德占太史黄庭坚。皆师友之。其见宝觉得记别。乃安为之地矣。张丞相商英。初奉使江西。高其为人。厚礼致以居洪之观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命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争趋之。尝与寂音论之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于何。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在脱生死。效在什处。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已枯竭无余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类此。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罢净发安坐而逝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十王经所说三鬼之一。即人将死时,夺其精气之恶鬼。 p5782...(经名)三卷,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因阿阇世王问伐邻国事,广为比丘说七法六法。乃至历叙入涅槃分舍利之事。佛般泥...(书名)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为嗢陀蓝。护法愍迷,造成唯识论解三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术语)大日经,断三妄执属于地前,此上更立十地,称曰开发金刚宝藏位,以是为开发大日金刚宝藏之行位故也。...复更起余随守护行,自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还复生贪,瞋等亦尔,各别种类等无间生故。异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瞋等生...(杂语)Indra,数量名。六十数之一。俱舍论三曰:十大羯腊婆,为印达罗。...为袈裟之美称。简称无相衣。因袈裟为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诸相,为生无漏福田之道衣,故称为无相福田衣。[四分律行...两足交叠而坐。即指趺坐。我国俗语称为盘膝坐,又称盘膝股坐。 p6113...(杂语)止观七曰:若觉无常过于暴水猛风掣电,山海空市无逃避处。辅行曰:法句经二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神通...【自体不为自体缘】 p0602 瑜伽十卷六页云: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答:由彼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人名)天台第二祖,南岳慧思禅师也。...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
勿废金刚经。 就是《金刚经》的诵持不可废止,意思是,不能在别人诵持的时候你去阻挡他。 但以持经咒之功德 你持经...
大妄语戒就是膨胀自我,一个菩萨不断的膨胀自我意识,时间久了,你的菩萨戒的戒体、你的菩萨种性也失掉了;取而代之...管好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点,人人自律,世间将是和谐的乐土。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各...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个学生,这个人就是在唐宣宗时做过宰相的裴休。 裴相国镇宛陵,建大禅苑,请黄檗说法。由于黄檗酷...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 《庄严论》云:初律仪戒...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脑虽然能够收纳种种信息,用各种方程式来说明事物的千变万化,...
过去,有一位宰相过世时,儿子年纪还很小;宰相去世后,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所留下的家产很快就花用殆尽。坐吃山空的...
人人皆求富贵,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网络上有句流传甚广的话: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找到一个永远有饭吃的地方,而是到...
黄龙山灵源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佛教人物传】
上篇:钱塘灵芝寺律师《佛祖历代通载》 | 下篇:丞相张无尽(张商英)《佛祖历代通载》 |
(植物)Uragacandana,香木名。慧苑音义下曰:乌洛迦者西域蛇名,其蛇常患毒热,据此香树,以身绕之,毒热便息,故...
夺精鬼
游行经
八识规矩
开发金刚宝藏位
无间
印达罗
无相福田衣
盘坐
山海空市
自体不为自体缘
思禅师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修净土法门勿废金刚经

讲大妄语的过失与后果
人好,世界就好

禅不在文字上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心的比喻

抑心不违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