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祖商那和修。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邪。在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罗汉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地。祖生时瑞草斯应。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地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祖。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教。龙因施地以建梵宫。祖化缘既久。思传正法。寻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答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祖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三载后遂为落发受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正法眼藏传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传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于三昧中见弟子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祖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祖乃作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导。至彼建塔供养。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二十二根各为增上】 p0042 俱舍论三卷一页云:此增上义,谁望于谁?颂曰: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术语)Geya,旧译曰重诵偈,重颂。新译曰应颂。前段所说经文之义,更为偈颂者,即重说其义故云重颂。与前段之经义...(术语)十恶业之一。离甲乙二人亲和之言语也。俱舍论十六曰:若染污心,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俱成离间语。...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 p5764...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体。 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讽诵】 p1390 如十二分教中说。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页云:讽诵者:谓以句说,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说。 ...【未来无有等无间缘】 p0491 大毗婆沙论十一卷四页云:评曰:应作是说:未来无有等无间缘。所以者何?等无间缘,不...(名数)一、顺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众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转之因果也。二、逆流,由...【绮语者相】 p1295 瑜伽八卷十三页云:复次诸绮语者相者:此是总句。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术语)意之狂奔如猿也。三教旨归下曰:二六之缘,诱策意猿。...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论宗所依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书之大义,乃三论宗最简明...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问: 近来,有些居士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在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伏请师父于百忙中慈...
堪叹诸人不较量,却将造罪当烧香。 处处神坛社庙,尽是作业之场。 个个烧鹅煮鸭,每每宰杀猪羊。 巧者持刀出血,拙...做生意的人从本求利投一匹资本下去,希望赚一匹钱回来。农夫辛辛苦苦的耕作,撒下种子必希望丰收回来。有人投资却如...一个居士玩网络游戏上了瘾,天天俯首键盘,通宵达旦,沉迷网络,顾不上打理生意。急的父母和妻子焦头烂额,让清净和...
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要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昌臻这一次回寺以后,早就想给大家谈一谈,可是因为病的原因,到今天才给大家见面谈这个问题。我今天想谈的,就是《...
净宗经典反复申言:净土往生法门是极难信之法。因净土法门全体是佛的果觉境界故。比较而言,菩萨圣众智慧深厚,比凡...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他的身旁眼前溜过,其造成祸福的结果,但凭各人的取舍,但凭一...
第三祖商那和修《佛祖历代通载》
【佛教人物传】
上篇:二祖阿难《佛祖历代通载》 | 下篇:第四祖优波鞠多《佛祖历代通载》 |
【水波】 波之湿性,谓之水。水之波动谓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异。...
二十二根各为增上
祇夜
离间语
尘劳
一法界
讽诵
未来无有等无间缘
二流
绮语者相
意猿
三论玄义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安法师: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普庵祖师戒杀文
贫人烧衣
你愿意做哪种游戏玩家

别小看为动物畜牲念一句咒语的功德
昌臻法师《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