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愍,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佛教词典 > 佛学次第统编 > 正文
亦名:净地制意 行事钞·四药受净篇:“置药处所,即结净也。略分四门。一、制意者,良由众生报力不同,上中下别。...凡十卷。唐代慧沼(?~714)述。又作金光明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金光明最胜王经现存之译本有三:北凉昙无谶...指荷叶所敷之座。荷,即莲。密教金刚界之诸天、胎藏界释迦院之诸大声闻,皆以荷叶为座。据大日经疏演密钞卷九之解释...禅宗指斋食(昼食)前之小食。关于点心之义,据禅林象器笺饮啖门载,点心,点于空心也。即以食点空腹之义。我国唐代...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谓由五种因故,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出离种种想得乐法乐,...(术语)金刚界之成身会曼荼罗是也。先于色究竟天五相成身,证得圆满之佛身,直降于须弥顶先从大日如来之自心流出四...【增上意乐圆满】 p1316 瑜伽九十四卷十页云:增上意乐圆满者:谓如有一,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其他诸宗是说即事即理,净土门则说即相即心,相者指西方极乐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和弥陀,皆不离自心,离自心即无净...(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术语)楞伽所说三识之一。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楞伽经一曰:譬如明镜持诸色...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叫做游戏,三昧是专心的意思,诸佛菩萨专心救济众生为游戏,故曰游戏三昧。...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有; 能灭无始亿劫业, 令彼苦恼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诸佛菩萨、上人慈悲、 各位法师、诸位佛友,阿弥陀佛!今晚轮到近义在此结法缘。学人很少在大众中讲法,因为被安排...在我小时候出家的狼山,有两个瞎子。一个是山上的法师,一个是山下的乞丐。 我曾经问山上的法师:你的眼睛都瞎了,...从前有一个大富翁的儿子, 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中采宝。这位。大富翁的儿子会背诵入海驾船的方法,如果船在海中行...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心胸狭小,看什么都不顺眼,自然也就很难容得下其他;放宽自己的心胸,可以容纳更多,也让自己吸取更多的经验、智慧...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前生,当然不能从外在的物质去判断...
这个功夫成片首先是来自于禅宗参禅的一个术语。就是他能够参一话头,这个话头起疑情了,横在心中,吐也不是,吞也不...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应该具备两种态度内方、外圆。 内方是指应把握佛法的原则和自己的身分、立场,不要放弃自己的立...
十重戒
【佛学次第统编】
上篇:三聚净戒 | 下篇:四十八轻戒 |
宋初以降,寺院住持示寂或引退之际,顺次以上位之弟子继承其职,一般寺院皆采用此师徒相传之法。与此继承法相异者,...
摄食界制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荷叶座
点心
三摩地善巧菩萨相
自证坛
增上意乐圆满
即相即心
天
现识
游戏三昧
【大藏经】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大藏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为求子发愿终身吃素,菩萨两度满愿赐子
圣严法师《两个瞎子,两种境界》
口诵而不解其义

如何做好临命终时的准备
宽容孕育出高贵性情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