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又名证大涅槃之愿。往生净土,即誓必到达涅槃之大果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谓择灭非择灭。是名灭界。复次诸有色法。总名色界。除择灭非择灭。余无色法。是名无色界。择灭非择灭。是名灭界。...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由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术语)公案名。又作大龙法身。大龙山智洪弘济,答僧问:示色身之外,法身不可觅者。碧岩录八十二则曰:僧问大龙:...(术语)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称。善生经曰: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欲取】 p0983 如四取中说。 二解 如取支差别中说。 三解 法蕴足论十卷二十七页云:云何欲取?谓欲界系除诸见,余...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指内容详备之律仪,即比丘、比丘尼之生活规矩。佛成道十二年后,弟子中犯过者渐多,佛就所应受持之戒律一一广说;此...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人道胜于天道者有三,即:(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缘上总略义】 p1303 瑜伽九十四卷十五页云:又此缘起总略义者:谓依转品,有因诸苦。又依还品,有因无漏所有诸法...悲华经中说,释迦佛以前在宝藏佛之前,誓己成佛时袈裟有五德,即 一、或犯重邪见之四众,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龙藏本)...(弘化社32分本)...
发心也就是发愿,只是愿更为强烈与坚决,更具有目标性。而发心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当下,一件事情,延续性不强,是佛教...
学习佛法,应当向善知识学习。过去有一头驴子,它的主人恒使驴子跟在马儿后面,无论饮食、行走,都和马儿一起。若马...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念头以后,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后...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
你过去的业障现在它生起了,你想修道,它给你做障碍,所以你心里不安。那你怎么办?你认识它了,安一安吧! 当你这...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 生之苦,...药师佛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第一篇 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 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
必至灭度愿
【佛学大辞典】
上篇:奴婢 | 下篇:必至补处愿 |
亦名:起业之源 行事钞·篇聚名报篇:“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中具...
灭界
众生
净土
坚固法身
一切智藏
欲取
转依位别
广律
三事人胜诸天
缘上总略义
袈裟五德
【大藏经】肇论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发心与发愿是一回事吗

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了解自己的念头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