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寺院十名之一。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也。见僧史略上。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杂语)禅家谓俗气为拨非。...(名数)临济曹洞二家各立四宾主,其义不同。临济之宾主为师弟之别名:一主中主,有师家鼻孔者。二宾中主,有学人鼻...(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印度外道之一种。此外道认为于修行法门中,以如哑羊之不语,为最殊胜。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载有(大四○·一三三中)...梵语 pratisajkhyā-nirodha,巴利语 patisavkhā-nirodha。又作数灭、智缘灭。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本生)佛往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邻国之贪王来伐之,誓不与战,与长生太子共逃出。后愍贫人来乞王身,随之见贪王...(饮食)煎茶之点心。煎茶以点空心也。或为点心之异名。是进茶之前先进些点心物也。见象器笺十七。...凡十卷。益州道士黎兴、澧州道士方长撰。又作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本经系伪作于唐代之道教经典。内分十品,采问答形...(术语)梵语曰阿纥里Ahrīkatā,言作恶自心无耻也。唯识论六曰: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说为说法,默为不说。若依因缘则应说,依理体则应默,此二者乃菩萨之圣行。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大一五·五○下):...唯识宗护法之说。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意识则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愿佛天中天,普为说之。...
今天下午,几个老沙弥、沙弥尼,来求戒。都六七十岁了。我说:你们先别慌求戒。沙弥有哪十戒?你们讲给我听听看。结...
坐落于安徽含山县褒禅山的千古名刹褒禅寺,云雾缭绕,庙宇如林,巍峨壮观;寺内飞檐流角,明柱斗拱,古色古香。住持...
碎碑刻碑的典故,是在《感应篇注》里面谈到的。 孙思邈是唐代的一位著名的医药家,他从小就是神童,七岁就能每天背...
一、人生需谨记的四尽 一尽:尽孝 对父母要尽孝;人无论贫富贵贱,其身体发肤源之于父母,成长抚育父母含辛茹苦。古...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有想,...
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住舍卫国的王园精舍。当她听到佛陀及诸漏尽比丘即将入涅槃,心中想道:我不忍见世...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
出世舍
【佛学大辞典】
上篇:出世心 | 下篇:出世果 |
禅宗公案名。叙述黄檗于佛殿上礼佛,与当时为沙弥之唐代宣宗所作之问答。黄檗宛陵录(卍续一一九·四一九下):“师...
拨非
四宾主
华严宗四门出体
哑羊外道
择灭
长寿王
煎点
海空智藏经
无惭
说默
六七能遍计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不要以为有了这张纸,你就有资本了

拜访绍云长老:结缘乃是亲人,放下便是重生

「碎碑刻碑」的典故

人生的四尽与四不可尽

为什么会有「神鬼精灵」这类众生

佛陀姨母涅槃记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