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ṁ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计物轻重之用具。又称权衡。大庄严论经卷十二(大四·三二二下):“尔时(尸毗)大王,不惜身命,即登秤上。”长阿...唐代禅僧。济阴(山东荷泽)人,俗姓李。生卒年不详。初习老庄,已而寄心释典,遂出家于沧州安定寺。后至五台山,参...(术语)有恶子不如无子也。无量寿经下曰: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亦名:新衣戒缘起 子题:新衣不坏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六群著白色衣行,居士讥嫌无有正法,如王大臣...【烦恼法】 p1189 品类足论六卷十页云:烦恼法云何?谓若法、是缠。...子题:覆肩衣、水浴衣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僧祇云,当作衣覆肩,名 覆肩衣 ,不者越罪。雨衣、祇支得提罪。尼祇...古代印度外道十六宗之一。又称计常论、伊师迦外道(梵 īsīkā)。主张我及世间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是常住不变...【集谛四行】 p1180 杂集论八卷十二页云:复次如是集谛总有四种行相。所谓因相、集相、生相、缘相。因相云何?谓能...【过去与不现四句分别】 p1223 发智论一卷八页云:诸过去、彼一切不现耶?答:应作四句。有过去、非不现。谓如具寿...(术语)五住地之烦恼,能含摄一切之烦恼,故名为藏,又能藏如来之法身,故名为藏。胜鬘经曰: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指禅院除以本饭、本药供养之外,另陪增贴付之供物,如菜等。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迁化(大四八·一一二八上):“主丧人...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1、戒杀吃素得福报 佛陀在楞伽经开示我们:食肉与杀同罪。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最大的坏习气,那就是吃肉。...
道生法师(355-434),中国东晋、南朝宋时高僧。亦名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幼年跟从竺法汰出家,...从前,印度有座寺院,里面住了四位神通广大的道人。城里,有四个居士对于道人的修行十分景仰,他们固定到寺里请法,...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
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 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差别:一个是善恶的差别,一个是染净的差别。我们一般人没有经...
我每天住在普济寺,这是普陀山的首刹。那我们自古以来说,庙嘛,就是香火道场,说香火兴旺,这个是无可厚非的。它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你说的话伤了我的心!你的行为伤了我的心!我的心被这件事伤害了!...
三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陀罗尼 | 下篇:三昧 |
由精进修法随法行。所以能修法随法行。由如理观甚深妙义。所以能观甚深妙义。由能恭敬听闻正法。所以复能听闻正法。...
秤
香育
不如无子
着新衣戒缘起
烦恼法
尼五衣
诸法皆常宗
集谛四行
过去与不现四句分别
烦恼藏
陪贴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佛遗教经
【大藏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圆因法师:为什么不要吃肉

道生大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竿影见佛法

怕死之心与阿弥陀佛大愿相悖

如何以礼待人,显见自心中佛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