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台家对于三观而立三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众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谓之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是对于假观之止也。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会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则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有边寂然。即息真俗之二边,而止于中谛者。是对于中观之止也。已上三止前后次第。为别教之三止。三即一,一即三,三相即为圆教之三止。止观三曰:“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又】止之三义曰三止:一、止息之义,二、停止之义,三、不止之止之义。【又】法华经方便品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请。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体腐败】 p1467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体腐败者:卽彼所说性变衰故。...(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奈丛树间,于石室中晏坐三月,变身至东方普光世界天王佛处,与诸佛说要集之法,乃...(天名)Brahma-sahāmpati,梵天名。玄应音义三曰:梵摩三钵天,此应天王名也。新道行经云梵天王也。...(譬喻)苦无际限,譬之以海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出于苦海。心地观...(术语)对于取果之称。为所生之法种因,谓之取果。正于所生之法与以力使之生,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能为彼种故名...含注戒本·四波罗夷法:“佛言,云何戒羸不舍戒?若有比丘,常怀愁忧,不乐梵行,厌比丘法,意欲在家;便言,我念父...(术语)漏失戒律而不守持也。即破戒。大集经九曰: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小乘成实宗及经部主张众生唯具有一识,即总该一切一心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等诸识而立一识。此一识藉六根来认...(杂名)Puṣya,又作富沙、布洒、弗沙、佛星、孛星。星名。二十八宿中之鬼宿也。玄应音义八曰:沸星,或云佛星,或...佛乘宗要论曰:大乘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则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间的大觉悟,而后以护念众生的大慈悲,施其适...(物名)珠名。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其眼得开而见光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①,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
净业行人常常观照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对于净业成就有很大助益。我们这一世的生命是因缘所生法,八苦交煎,本质...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成一个平面的佛像。我们看这个过程。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请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稳。这是对多年修行的人,让他得到安心立命的一个开示。勾曲地区的一位孔生持斋二十年,自己...有一棵大树,上面有个鸟巢住了两只鸟──一只公的,一只母的。它们为了储存冬季的粮食,采了很多水果回来,将巢放得...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诸佛共通的...
问: 请问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修行中的善缘、违缘? 答: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生活、修行中的外缘并无善恶、违顺、染...
三止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心相见道 | 下篇:三止三请 |
(天名)三十三天之帝王,为释罗,故云释帝,常称为帝释天之尊也。...
体腐败
诸佛要集经
梵摩三钵
苦海
与果
戒羸不舍戒
漏戒
一识
补沙
大乘之宗要
日精摩尼
【大藏经】【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

净业行人要常感悟生命无常的真相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莫让「疑念」占据自己的心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