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胜鬘宝窟下本曰:“心不住于一境名为乱心。”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一)解除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于律中,界有摄僧界、摄衣界、摄食界,在此三界中,各有羯磨作法,其作法准之结界法,然...(术语)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观不思议之理也。境者理之别名。对于理之智谓之境。不思议者即空即假即中也,...指吾人身体中,漏泄不净之六门户。即:眼、耳、鼻、口、大小便道。若将耳、眼、鼻三者开立为两眼、两耳、两鼻孔,则...云何有学?几是有学?为何义故观有学耶?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从积集资粮位已去名求解脱者,当知求证解脱...(杂语)谓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华严经一曰:无边色相,圆满光明。...指寺中轮值看堂之比丘。大宋僧史略卷中(大五四·二四五上):“或立直岁,则直一年;或直月、直半月、直日,皆悦众...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术语)谓二乘之法,即四谛十二因缘之观行,以断尽生死之苦之道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禅林用语。谓远离自己之故乡而流浪他方,禅林中以之比喻舍离自心而向外求佛。 p1603...【性境五不随】 玄奘三藏偈子︰‘性境不随心’,《宗镜录》六十八,谓有下列五种不随的情形,即:一、性不随:能缘...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人共坐。中有...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
请我们看具缘成犯。在淫戒有四种情况,是成就犯戒的根本。 从意乐的角度有两种: 第一个是正境。正境我们在律上简...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无子。夫...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平等普度,含摄一切众生,大造之中不遗一物,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够得到拯救和...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
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我们经常昏沉,或者睡觉睡的太多,有什么坏处呢?它会破坏你今世跟...
西晋末年曾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天竺(印度)高僧来到中国。这位耆域有神通,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记载,这些也都有人介绍...
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开始内观,开始把心带回家,慢慢就远离恶道了。 为什么呢?我们看讲义。 以知...
乱心
【佛学大辞典】
上篇:勤旧 | 下篇:乱行 |
【六贼】 原性明静,因情昏散。狂心若歇,真佛自彰。当知尘识是贼,止观是兵(禅止心散,观照心昏)。喻虽遣兵...
解界
福智
观不思议境
六疮门
有学
色相
守寺比丘
融三世间十身
尽苦道
去来他国尘境
性境五不随
【大藏经】六度集经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难行能行的虚云老和尚

不要因为念佛太简单,就认为它很低级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昏沉与睡眠的过患

耆域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