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为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术语)取着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又为烦恼之总名。唯识论八曰:取是着义。大乘义章五本曰:取执境界,说...【二十二根建立】 p0036 瑜伽五十七卷五页云:云何建立二十二根?谓能取境增上义故建立六根。安立家族相续不断...【六种清净智】 p0305 显扬十七卷一页云:论曰:当知此智、真证觉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种清净智相。所谓法智、种类...亦名:衣钵坐具加法次第 子题:沙门法式义但有三、三事为道缘 羯磨疏·衣药受净篇:“前后持者,约缘定持,今多受后...为华严宗显示“事事无碍圆融”的义门之一。异体,为“同体”之对称;相即,为“相入”之对称。依因六义中之“待缘”...(术语)诸尊中位于中央之尊体也。如五大明王之中尊为不动明王。三尊佛之中尊为阿弥陀如来。八叶之中尊为胎藏界之大...体者,通之意。即通于他心而能深信。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七上):“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p6931...(物名)Musāragalva,又作牟娑洛,具名牟娑洛揭婆。译曰马脑。又作曰车渠。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牟娑洛揭婆,或言目...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计为八十一品惑。三界总有九地,即欲界、四禅、四无色。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思)惑(...(杂名)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余,旧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生命的序曲是几声的哭泣,而终结郤只是一声的叹息! ◆生命的本质超越时空之外,死只不过是此世他生形式的改变,...
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然,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是把尘事看轻些,生...
禁火莫烧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烧毁山林。那么从下面这些文句看,主要是谈止恶的一方面,采取禁止或者莫不要做的...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会渐渐离你而去。你能看见全身各部分都在悄悄地衰退吗?看看头发,当你年轻时,是多么乌黑亮...问∶ 怎样断烦恼? 慧律法师答∶ 断烦恼比较难的并不是贪着境界,而是宿世的习气。比如∶财、色、名、食、睡,地狱...
1.生平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选择信佛?很多人是一种盲从。 有的人看着别人信佛挺好,到寺院里,看着这些义工都快快乐...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第五大愿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就是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
遍行惑
【佛学大辞典】
上篇:遍出外道 | 下篇:遍行真如 |
(术语)Upāyakauśaiya,又作沤和俱舍罗,伛和拘舍罗。译曰方便胜智,善巧方便,方便善巧。法华义疏四上曰:外国...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取
二十二根建立
六种清净智
受具戒衣钵坐具加法次第
异体相即
中尊
体信
牟娑罗
九地九品思惑
敦煌石室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也有些在失掉

禁火莫烧山林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会离你而去
怎样断烦恼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身口意不离佛法,这才是真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