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巴Bhāradvāja,梵志名。婆私吒与婆罗婆之二人,皆梵志之种姓而出家,为诸梵志所呵责。佛为说劫初渐立四姓之事,又说善恶业报无差别。见中阿含婆罗婆堂经。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物名)西方阿弥陀佛之三昧耶形也。瞿醯经中曰:其幡竿者端直及长,各于八方去处不远,如法安置。东著白幡,东南红...(术语)真如者,周遍于一切诸法而为平等,故名,平等性。往生论注上曰:平等是诸法体相。...【一处不相离】 p0009 瑜伽六十五卷九页云:又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如置一箧青黄赤白...(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作坐于岩上观海之状。盖以配法华普门品所谓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大乘十喻之一。...资持记释云:“三种作法:大界、戒场,各随标相;小界一种,随人多少。”(事钞记卷四·一七·一三)...为五障之一。指生于恶道中,为修行佛道之障碍。恶道,指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生于其中,难闻佛法,故为闻法修...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系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转倍,至不可说不可说等之十种大数。即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割缕,指将布料割为片缕;净,无罪之意。佛陀规定比丘不得穿着以细软衣料制成之袈裟,然若有衣料质地极为细软而无法...凡七卷,或十四卷。唐代智周撰。略称唯识演秘、演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乃注解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之书。系...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楞严咒注音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持世经》云:菩萨观心,心中无心相。是心从本以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心不知心,亦不见...
貌似现在的人都有点信心爆棚,很少有人觉得不自信! 害怕失去,不敢面对现实,执着在过去等等,都是自信生不起来的...
在临命终时由两种力量决定,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业力大就是随业流转;但心力更大,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
诸佛如来以慈悲利物为本怀。故示现人间,说无量法门,度无边众生。又为难以凭自力断惑证真的末法众生,特开一仗佛力...
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德行,要有一个很好的认知,要有一个由衷地、踊跃地神往和渴望的心。所...
再看人一生的情形,人有十时,就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十个阶段。唐代的道世法师作过《法苑珠林》,他谈到人有十个阶段。...
跋罗婆堂
【佛学大辞典】
上篇:跋难陀 | 下篇:跋罗哈摩达多 |
亦名:长衣过限戒缘起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
八色幡
平等性
一处不相离
阿耨观音
阳焰
摄僧作法界体
恶道障
有行相
十大数
割缕净
成唯识论演秘
【大藏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楞严咒注音版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是心从本以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

对自己没自信该怎么办

净业行人如何勘验自己是否深信切愿

一念观世音菩萨,「三毒」就减轻了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略述净土法门之殊胜

能够信愿念佛是人中芬陀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