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声闻乘有四果,从初果顺次证阿罗汉果,谓之次第证,超越此前果而证后果,谓之超越证。就超越证而论,诸说不同。俱舍论仅有从凡夫直证第二果者与从凡夫直证第三果者二种,是曰超前二果。唯识论更许超中二果,一旦证初果后,超中间之二果三果,直证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许超前三果。因立四种:一、本断超,本在凡夫外道以有漏之六行观断欲界思惑之六品者,入见道于第十六心断见惑已时,超预流果一来果之二(所谓超前二果),直证第三不还果者。二、小超,圣弟子于见道之第十六心证预流果了,更修无漏道,断三界之思惑,或一时断欲界之九品者,超第二果而证第三不还果,或一时断下八地(除有顶地)之惑者,超中间第二果第三果直为阿罗汉向,若一时断尽上九地之惑者,直证阿罗汉果。三、大超,如佛在世之凡夫外道闻佛善来比丘之言,直证阿罗汉果者,是名超前三果。四、大大超,小乘菩萨,于三十四心断一切之烦恼而成佛果者,是唯台家之义立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梵语 traya āsravāh,巴利语 tayo āsavā。又作三有漏。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一...(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末曰: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三轮身之一。行教令轮之身。如来为济度逆恶难化之众生,现凶猛威怒形,令其遵奉如来之教令。此为随顺众生意相不同,...【四种学增上心方便】 p0463 瑜伽十四卷十二页云: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术语)无量寿经上曰:今日世英,住最胜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诸佛菩萨入灭后,于千里之内择其先受戒之菩萨,依之受戒而得相传之正法戒,称为中品戒。据菩...全一卷。元代临济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着。收于中峰广录卷十七。明本仿寒山诗作律诗一○○首,皆系叙说有关参...(人名)舍利弗弟子名。与五百商人共入海,归路迟同伴,于海边历见五十三地狱。归而问之于佛。佛一一答之。见因缘僧...(名数)五种之过失有种种。...(1841~1928)清末民初僧。湖南湘阴人,俗姓周。名普彻。年少即有出家之志,但念母恩未报,不忍远离。至光绪二年(...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
本刊记者: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给我们慈悲开示。早在1926年(长老时年8岁),您即在江宁湖熟珠峰寺出家,可谓童真入...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语。足知求道之切。然依鄙见,即此厌尘...在这个世界上 ,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愿享受幸福安乐,也无有一人不想远离痛苦不幸。可是自从来到这个人世间,却屡遭怨...
【编者按】在一诚法师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他弘教育人,且不忘造福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佛教的对...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持戒。 净土宗我...
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 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母亲因为爱怀旧,晚年生活并不快乐。她常常念及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父亲在外地工作,奶奶住在城里叔叔家,没有时间...
超越证
【佛学大辞典】
上篇:超宗越格 | 下篇:超越三昧 |
(术语)檀芍药牡丹等花卉以竹木围其四周者。碧严三十九则曰: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
三漏
宅识
教令轮身
四种学增上心方便
八种别解脱戒
最胜
中品戒
拟寒山诗
僧护
五过
明印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杂譬喻经

宽容、善良、淡泊、乐观——南京吉慧长老访谈录

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极乐世界之美

一诚长老:菩提无尽海 智慧功德藏

净土宗修学的四个重点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