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梵名Vikramāditya,亦译曰力日。为印度阿逾阇国之王。笈多Gupta王朝之始祖也。灭当时割据各地之诸王国,而统一印度,领地颇大。王保护诸有宗教奖励文学语学,贡献于印度文明不鲜。无著,世亲等与王同时代之人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净行者】 又曰梵志。为修婆罗门行者通称。...(杂语)以花寄于色界第四禅之五净天。则恒不萎。以世界之大风灾亦不至此天故也。安乐集曰: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论三曰: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亦名:知足受衣 资持记·释释相篇:“失三受二,是为知足;失三受三,故名过分。”(事钞记卷二○·四一·一)...【十种摄】 p0101 瑜伽五十四卷七页云:复有余十种摄,应当了知。一者、界摄。谓诸蕴等各自种子所摄。二者、相摄。...大乘主张一时有多佛出现。小乘则有二种说法:俱舍论卷十二载,萨婆多师以无边世界中,唯有一佛出世,无二佛同时出世...为皮、肤、骨等三烦恼障之一。系指三界中之思惑,即贪瞋等惑。此类烦恼系对于外界之色、香等六尘而生起,犹如皮之包...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智曼荼罗”之对称。金刚、胎藏二部曼荼罗中,金刚界表示修生之智德,胎藏界表示本有之理德,...谓众生不辞劳苦,修习梵行、经文等四种事,则能证入道果,而得涅槃之乐,以勤苦修行在先,得证道之乐在后,故称先苦...【世间常等不应记别】 p0515 俱舍论三十卷四页云:何缘不记世间常等?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若执我为世间;我体都...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圣八关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
我们想背四十八大愿都很困难。有的人出家多年,背个《楞严咒》,也背不下来。记忆力极差,那理解力就更不要谈,佛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门。 什么叫净处呢?就是一个修学人,特别是修净土的人,你要...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且汝既了彻自心,...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
信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言,意味着是人说出的话就应当有信。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没有信誉,就相当于自己取消了...
问: 佛经开篇常常说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多少与会者讲法。为什么所有的经典里面只用一时?佛为什么不说这...有一个守财奴,非常吝啬,从不曾布施过一毛钱。他对自己也十分小气,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只喜欢累积金币。他把囤积...问: 整形美容在台湾很风行,甚至有母亲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对双眼皮,或一个高鼻梁;还有人为了「开运」、...
超日王
【佛学大辞典】
上篇:超八醍醐 | 下篇:超日月光佛 |
明代安徽巢县人。为民间宗教圆教(大同教)之创始人。曾从清茶门教教主王秉衡之徒孙金悰有习教。著有破邪显正明心录...
净行者
寄花五净
异熟识
八苦
过分取衣戒释名
十种摄
一佛多佛
皮烦恼障
理曼荼罗
四事先苦后乐
世间常等不应记别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佛说八关斋经
【大藏经】唯识二十论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

道德的力量超越了肉体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