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梵网经之品名。此如经题亦为喻,大士之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统万事。见天台菩萨戒经疏上。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梵语 sattvākhyā。即含摄有情之类者。为“非有情数”之对称。如六道轮回中之众生,即为有情数。而山河、大地、草...(故事)佛弟子毕陵迦婆蹉唤恒河神为小婢也。大智度论曰:长老毕陵迦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子题:止持心顿、作犯心顿、作持心顿、止犯心顿 行事钞·持犯方轨篇:“初就心通渐顿。若作心总断恶意,名 止持 心...【三分别】 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一者自性分别,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者计度分别...亦名:过量坐具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过量坐具戒八十七。自下四戒(过量尼师坛戒、过量覆疮衣戒...【异熟生】 p1114 俱舍论二卷九页云: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故作是说。或所造业...(名数)般若理趣经说八大菩萨经曰:所谓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杂语)非想天之定命为八万劫也。俱舍论世间品曰:无色四天,从下如次,二四六八万劫。...谓充满瓦砾荆棘之娑婆世界即真常究竟之寂光土。凡寂光土之体,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若以众生之见,则为惑、业、...【增上戒】 p1314 世亲释一卷七页云:增上戒者:谓十地中,依戒而学;名增上戒。卽诸菩萨所有律仪。于诸不善,无复...一心观想梵释诸天的清净身体,叫做净眼三昧。...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从神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得人身、感天福的一些行为规范。 首先从孝养父母来看...
有个别同修,认为一个人若不报父母恩,是没有恶报,这种说法是一种明显的邪见,违背世尊的教理,违背因果缘起的法则...问: 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应该放弃而寄托于来生。然则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念在行为上的...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了。我们的身和心就好像一群小偷和杀人犯,不断地把我们拉入贪...
问: 师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说只要一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发清净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是发现念佛堂的多是退...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
菩萨心地品
【佛学大辞典】
上篇:菩萨受斋经 | 下篇:菩萨清凉月 |
(譬喻)如来果上之功德,广大圆满,譬之大海,曰圆海。二教论曰:天亲十地,驰因分可说之谈。龙猛释论,挟圆海不谈...
有情数
河神小婢
持犯就心通渐顿
三分别
过量尼师坛戒制意
异熟生
八大菩萨
非想八万劫
娑婆即寂光
增上戒
净眼三昧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大藏经】佛说罪福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父母恩难报,要尽心竭力孝顺父母
为什么要你放下今生
佛教是消极的吗

以死亡和衰败做为禅修对象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福、惜福、如何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