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现法安乐住性】 p0955 显扬十九卷十四页云:论曰: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十力差别】 p0112 瑜伽五十卷五页云:云何如来十力差别?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处非处智力等...发相有善根发相及恶根发相,善根发相又有二种: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不杀盗淫妄语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术语)四食之一。触对于六识顺情之境而资益心身者。如观剧而不觉饥。【又】食物之触秽不净者。如触于他人之手及触...密教为破斥二十五有,修个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参阅“有”2426) p177...与“外缘”相对称。(一)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认...【六识通三性摄】 p0307 成唯识论五卷十一页云: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谓善不善俱非性摄。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十七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受用身】 三身之一,指圆满一切功德,住纯净之土,恒受用法乐之身。诸家对受用身之解释各异,唯识宗谓受用身即为...(名数)就光明而立三种之别。大藏法数十二曰: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谓随其...俱利迦罗,梵名 Kulikah。意译作尊敕。又作俱哩迦龙王、古力迦龙王、瞿梨伽罗龙王。为密教不动明王之变相,其形像为...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时候,你真的在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一体的,一句佛号信愿具足...
《弥陀经》上释迦佛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从事相上看从我们这个世界,往西方去,超...
修行须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一天过一天,无挂无碍、无忧无恼,这样才行。如果还执着我在进步,或做了多少功德,会起贡...
苦是由前生身语意三业作恶的因,今生所招来的果报。因果之道,丝亳不爽。《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在我们这个世界,养生资源缺乏,故此众生为养活色身而生大烦恼。我们修福之人必须救济贫苦,用恭敬诚恳之心施舍饮食...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
佛赞叹出家。这是中品上生,从这来看,他主要是针对僧众而言。为什么要赞叹出家呢?出家就能离开种种的苦恼,你在家...
后得智
【佛学大辞典】
上篇:后堂首座 | 下篇:后陈 |
凡十卷。隋代那连提耶舍译。即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略称月藏分、月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为大方等大集经之后分。...
现法安乐住性
十力差别
发相
触食
二十五坛别尊法
内缘
六识通三性摄
诸佛咨嗟愿
受用身
三种光明
俱利迦罗龙王
【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西方极乐世界在当下

一切都是幻化不实,若执着即生烦恼

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
救济贫困能得到五种福报

《心经》那么好,要如何去运用
你无法让所有的人满意
